“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福建厦门,一八旬老人离世后,留下500万元的拆迁款,长女建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4-10 14:19:33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福建厦门,一八旬老人离世后,留下500万元的拆迁款,长女建议子女6人平分遗产,没想到,这一提议遭到了小儿子的拒绝,并称钱都归自己,兄弟姐妹6人争执不下,选择对簿公堂,法院这样判了! “妈早就说了钱都归我!”厦门某法庭上,王小弟举着手机嘶吼。 王老太年轻时是个操劳命,和老伴靠种地、打零工,一点一滴把六个孩子拉扯大。 那时候家里日子紧巴,连顿饱饭都难得吃上,但夫妻俩始终省吃俭用,从没让孩子们饿着。 老伴去世得早,王老太没日没夜地哭了好久,可她一想到孩子们还指望她,就咬牙挺了过来。 自那之后,王老太在二儿子家住了十多年。 二儿子家条件还算可以,可也不是太宽裕,媳妇平时忙,王老太也尽量不给添麻烦,能自己动的从不求人。 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记性也开始出问题。 最严重的时候,她竟然一整天都认不出家人,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嘴里念叨着老伴的名字,像是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人。 大约六年前,王老太的病情明显加重,甚至出现了大小便失禁、走失等情况。 那时候,几个孩子都轮番照看她几个月,可都吃不消,最后还是最小的儿子——王小弟,主动把母亲接到了自己家。 王小弟是个朴实厚道的男人,虽然工作普通、收入不高,但他从没一句怨言。 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出差机会,把原本想要换个大点房子的计划也搁置了。 王老太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王小弟始终坚持一个念头:“妈活着的时候多尽一份孝心,比什么都重要。” 王老太名下那套老房子,是她和老伴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修建的。 虽然是上世纪的砖瓦房,但地段好,紧邻市中心主干道,前几年政府启动棚改项目,这一片区域成了黄金地段。 房子一经纳入拆迁范围,评估公司很快给出了高价——折算下来,王老太一人名下能得550多万的补偿款,其中还包括一套新房和一笔过渡安置费。 这笔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王老太当时已经年迈,神智也不太清楚,生活全靠王小弟照顾。 拆迁时,王小弟全程代办手续,替母亲签字、跑流程、跟开发商谈条件。 虽说形式上是“代母处理”,但在家族内部,早就形成了一个共识——王老太把晚年和这笔钱的信任,全权交给了小儿子。 王老太偶尔清醒时也曾念叨:“这钱小弟拿着,我放心。他这些年辛苦了,是应该补偿他。” 虽然她的言语时常含混,但她几次在王小弟和其他邻居面前提起,甚至嘱托邻居当见证,说这笔钱留给王小弟,“以后他还要养孩子,有了这笔钱,也好生活轻松些。” 但人情账在钱面前常常会变味,王老太去世后不到一周,家族微信群突然“热闹”起来,大姐王大姐率先开口:“妈走了,房子是她名下的,那笔五百多万的拆迁补偿款理应六个孩子平分。” 她的语气虽然平和,但态度很坚决,“谁都是妈生的,不能因为谁伺候得多,就全归一个人。” 二哥王二哥也跟进:“小弟你确实辛苦,可那是儿子该尽的本分。拆迁是全家的事,不是个人的。” 面对哥哥姐姐们的“讨要”,王小弟冷笑一声:“你们说得轻巧,妈躺在床上的那些年,谁来换过一次尿布?谁在她凌晨发烧的时候守过夜?谁掏过一分医疗费?你们嫌脏、嫌累、嫌烦,我一个人扛下来了,现在妈走了,钱就成了‘六个孩子共有’?公平吗?” 他搬出母亲生前留下的一段视频,视频里,王老太表示去世后钱都给他。 可王大姐却坚持:“那只是妈当时的情绪表达,不具备法律效力。”她甚至表示要请律师介入,打官司争夺遗产。 六个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最初的“理性分歧”变成了争吵和指责。 最后一家人闹到了法庭上,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法院判决认为,那段视频不足以证明王老太的真实想法,因此不能算作有效的录音录像遗嘱。 按照法律,所有的子女都有资格继承遗产,除非他们有遗弃老人等行为,导致丧失继承权。不过,法律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如果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付出了很多,承担了主要的赡养责任,那么在分配遗产时,可以适当地多分给他们一些。 考虑到王小弟和王二哥在照顾年迈母亲的过程中贡献较多,法院判决遗产分配时,王小弟分得44%,王二哥分得16%。其余四个子女各自获得10%的份额。(其中两个女儿的份额给王小弟) 【评论区聊聊】大家对于这个判决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长江云新闻

0 阅读:749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74

用户12xxx74

3
2025-04-12 17:43

还算公正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