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师长被俘,面对审问,他却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党中央发

墟史往事 2025-04-10 14:33:50

1949年,国军师长被俘,面对审问,他却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党中央发一个电报?电报内容就八个字!",随后,三野前委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电报:"速送黎强同志赴北平。" 1949年初春,中国大地上的战局已经明朗。国民党军队连连败退,被迫退守长江以南。蒋介石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企图分裂中国,却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抵制。 人民解放军英勇将士冒着枪林弹雨,乘坐简陋的木船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尽管装备精良,却抵挡不住解放军的决心和勇气,只能节节败退。在这场战役中,不少国民党部队看清了大势,选择了投降。国民党军队第128军312师就是其中之一。 当解放军接收这批战俘时,李长亨引起了官兵们的注意。与其他惊恐不安的俘虏不同,这位副师长显得异常镇定,甚至可以说是气定神闲。 经过初步调查,解放军发现李长亨竟是国民党特务机构的重要成员。 "你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李长亨,是吗?"审讯员严肃地问道。 李长亨面对指控,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他平静地回应:"这只是我的一个身份,但不是真实的我。" 审讯人员对这模棱两可的回答感到恼火,继续施压。然而李长亨依然保持镇定,最后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请求:"能否帮我给党中央发一个电报?电报内容就八个字:黎强请求核实身份。" 带着几分疑惑和戏谑,审讯人员还是将李长亨的这一奇怪请求上报给了上级。意想不到的是,上级接到报告后立即做出反应,将情况层层上报至三野前委。 仅仅几个小时后,三野前委就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紧急电报。电报内容简短却震撼人心:"速送黎强同志赴北平。" 当审讯员带着复杂的心情为李长亨摘下手铐时,他问道:"你真的是我们的同志?" 李长亨微微一笑:"是的,我本名李碧光,黎强是董必武同志给我起的化名。我潜伏在敌人内部已经十一年了。" 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这位长期在敌营中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肃然起敬。就这样,李碧光终于脱下了"李长亨"的伪装,准备前往北平,与多年未见的同志们相聚。 李碧光的革命道路始于动荡的年代。1915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一个并不富裕却也衣食无忧的家庭。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山河破碎。原本应该平静度过一生的李碧光,却因国家的苦难而走上了不平凡的道路。 随着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李碧光原本打算参军抗日,但当他目睹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以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政策后,他很快明白国民党不是他理想的归宿。 1938年大学毕业后,李碧光怀着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决然地前往延安。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革命的信仰在这里扎下了根。党组织很快发现了这位青年的潜力,尤其是他成熟稳重的性格特别适合从事地下工作。在组织的培养下,李碧光接受了特殊使命,而革命先驱董必武为他取的化名"黎强"。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李碧光来到成都开展地下工作。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他巧妙地接近了一位贪财好色的国民党官员周壁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对方的信任,从而顺利进入国民党内部。 自1941年起,李碧光与同志陈于彤建立了单线联络机制,这种高度机密的联络方式虽然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安全。然而,一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由于职位较低,李碧光接触不到核心机密。 面对这一困境,李碧光一方面积极结交国民党高级官员,另一方面悄悄接触当地黑社会势力,塑造出一个"黑白通吃"的形象。更为高明的是,他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中统和军统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在两大特务机构之间制造不和,将军统的情报告知中统领导,借此赢得了中统的信任,最终成功打入敌人的核心情报圈。 在中统机关内,李碧光获取了大量机密文件,包括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反共计划以及潜伏在共产党内的特务名单。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和平的曙光并未长久照耀中国大地,蒋介石迅速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全面内战。国民党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搜捕也愈发猖獗。 这段时期,李碧光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国民党内部的多次"清扫行动"让许多同志被捕牺牲。南方各地情报网络遭到严重破坏,成都地区也有多名同志被抓获。虽然因为单线联络机制,李碧光的身份未被暴露,但目睹战友的牺牲,他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工作,同时还要为国民党效力以获取更多信任。这种双重身份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已经挺进到长江北岸。此时的李碧光,凭借多年的"出色表现",已经晋升为国民党军312师副师长。 李碧光率领312师向解放军的方向前进,当部队遇到人民解放军88师时,他果断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尽管之后经历了被误认为特务头子的波折,但最终真相大白,李碧光结束了十一年的地下工作,以真实身份回到了党的怀抱。

0 阅读:675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