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桂梅受邀做客央视,刚到演播室,导演瞅了她1眼,皱眉:这衣服不合适,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10 15:11:07

2007年,张桂梅受邀做客央视,刚到演播室,导演瞅了她1眼,皱眉:这衣服不合适,换正装。张桂梅尴尬一笑,说:没有。旁边人惊诧问:华坪县不是给了7000块买衣服,钱呢? 2007年的一天,张桂梅老师接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邀请——央视希望她能做客一档节目,讲讲她在华坪县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故事。这对一向衣着朴素的张老师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带着一丝忐忑,张桂梅来到了央视的演播室。刚一落座,现场导演就皱起了眉头。"张老师,您这身打扮恐怕有些不合适,要不换套正装吧?"导演直言不讳地说。张老师一时语塞,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我平时很少穿正装,今天也没带。" 旁边有人听到他们的对话,突然想起了什么,惊诧地问:"听说华坪县还给您拨了7000块钱买衣服,那钱去哪儿了?" 她嘿嘿一笑,大方地回答:"实不相瞒,那7000块钱,我已经用来给学校买电脑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农村女孩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了电脑,她们就能学习更多新知识,与时俱进!" 张老师诚恳的话语,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她们没想到,张桂梅会把买衣服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中。 最后,央视的镜头前:一位身着普通布衣、头发花白的瘦弱女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教育故事。那份坚毅和执着,透过屏幕感染了无数观众。 张桂梅,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她的教育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大力实施三线建设,张桂梅应召来到云南省,开始了她在边疆地区的教学生涯。1983年,张桂梅被派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林业局子弟学校,开始在这里的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在迪庆,张桂梅深知这里的贫困与落后,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她认真教书、关心学生,逐渐成为当地学校的骨干力量。尽管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种了知识的种子,但她深知,仅仅传授知识远远不够,贫困的困境依然像一座大山压在学生们的头上,许多孩子因贫困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许多女孩,因为早婚或家庭压力过早辍学,造成了更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 这一切深深触动了张桂梅,她决定做出改变。 2002年,张桂梅开始了这一梦想的艰难追求。她走遍了华坪及周边的各个山村,家访了无数贫困家庭。张桂梅发现,许多家庭虽然贫困,却极度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女孩的教育,因为这是她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到一个家庭,张桂梅都会耐心地与父母交谈,告诉他们女孩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够支持女儿继续上学。 通过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在2007年,张桂梅成功创办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所学校不仅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建立,更成为了全国首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 创办学校只是张桂梅漫长旅程的开始。作为学校的创办人和校长,张桂梅不仅要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还要亲自到大山深处进行家访,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张桂梅曾多次深入到贫困山区,跋山涉水走访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力求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家访的路途十分艰辛,有时她一走就是数十公里,山路崎岖,天气变化莫测,但她始终坚持走下去。在一次家访中,张桂梅因长时间在山间跋涉,最终摔断了肋骨,但她并没有放弃,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使命。即便是身体状况不佳,张桂梅也从未向困难低头。 张桂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贫困学生的亲人。她用自己的微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问题,有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到羞愧,她会默默将助学金交给班主任,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安心上学。张桂梅知道,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困地区女孩的命运,只有教育,才能为她们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张桂梅一生都在为学生们的未来而奋斗,即便身患多种疾病,每天需要大量药物来维持身体健康,她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不曾有过一刻的懈怠。她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她更关注学生们的心灵成长。学校每周会组织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影片,进行革命歌曲合唱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更加理解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培养了她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张桂梅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与品德。 她的这种红色教育,让学校的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很多学生表示,正是张校长的教诲,让她们明白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她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真正含义。 张桂梅的事迹并未止步于当地,随着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逐渐取得的成就,张桂梅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她被评为“时代楷模”,并荣获了“七一勋章”。这些荣誉虽然属于张桂梅,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 参考资料 「时代楷模」优秀人民教师张桂梅: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央广网

0 阅读:153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