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1964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被视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在这一背景下,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被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被奉为圭臬。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科学界存在着明显的等级观念。知名科学家与普通学生之间,不仅有学术造诣的差距,还有社会地位的鸿沟。 郝天护原本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然而时代的洪流将他带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在那里,他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的知青,每天面对的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和简陋的生活条件。 即使在条件艰苦的新疆,郝天护仍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热爱。他利用农闲时节和休息时间,自学力学相关知识。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力学学报》成为了他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窗口。 一天,当郝天护翻阅《力学学报》时,他偶然读到了钱学森的一篇论文。作为中国力学界的泰斗,钱学森的每一篇论文都备受关注。郝天护怀着景仰的心情仔细研读,却在论文的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疑点。 在处理不透水边界条件的部分,郝天护发现公式推导似乎出现了错误。起初,他以为是自己理解有误,毕竟面对的是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于是他重新推导了整个过程,检查每一步计算,验证每一个假设。经过反复核对,他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论文中确实存在一个计算错误。 发现这个错误后,郝天护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作为一个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普通知青,他该不该指出国家级科学家论文中的错误?钱学森会不会理会自己这个"无名之辈"的意见?如果冒昧指出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前辈,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1964年,郝天护终于下定决心,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恭敬而谨慎地指出了这个方程推导错误。信寄出后,他几乎不抱希望能得到回应,只当是对科学精神的一次践行。 对于郝天护来说,寄出那封指出钱学森论文错误的信后,等待的日子充满了不确定。他本以为这封信会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钱学森很快就回信了。 这封回信的到来,令郝天护惊讶不已。更让他感动的是信中的内容和措辞。钱学森不仅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在信中连用了五个"您"字来称呼郝天护。信中那句"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更是体现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品格和胸怀。 在回信中,钱学森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是由于"粗心大意"所致。他表示,郝天护对论文中不透水边界条件处理部分的意见"完全正确",并认为这样的错误"实在是不应该"。 钱学森的学术背景和科学哲学思想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科学家,钱学森深知科学进步依赖于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坦诚的批评精神。他坚信科学没有等级之分,真理不以发现者的身份地位而改变。 更令人钦佩的是,钱学森不仅接受了郝天护的意见,还鼓励他将这一发现整理成文章,投稿到《力学学报》发表。 钱学森的这封回信,成为了郝天护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受到这种鼓舞,他在艰苦环境中更加坚定了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当恢复高考的政策出台后,郝天护抓住机会,成功考入了他的母校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完成研究生学业后,郝天护凭借自己的学术才能,成为了东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在教学岗位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将钱学森身上那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郝天护的学术成就逐渐得到国际认可,最终获得了美国科学学院院士的荣誉称号,在国际学术领域树立了自己的声誉。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郝天护常说,自己在力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完全归功于钱学森的鼓舞。 钱学森教会他的那句"科学是伟大而崇高的,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成为郝天护终生奉行的准则。
1987年,麻栗坡烈士陵园,刘斌司令员伸手抚摸着冰冷的墓碑,而墓碑下面长眠的则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