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能让“民粹”把资本吓跑了,因为“民生”需要资本,也要限制资本的负面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机器越发达,科技越先进,工人越累,被排挤到“伺候人”行业的“剩余人口”越多。 希腊诗人“安谛巴特洛斯”,曾幼稚地认为发明了“水磨”,就会减轻女奴隶的劳动: “磨房姑娘啊!珍惜你们推磨的手, 安静地睡吧,不用管雄鸡向你们报晓! 女神已派水妖替你们效劳。 她们轻盈地跳到轮上, 轮轴转动了,石磨旋转着。 让我们象祖先一样地生活,不必再劳碌, 让我们享受女神赐给的恩惠吧!” 但后来的历史证明,机器转的越快,技术越精利,生产一线的工人越累。这是为什么呢? 马克思举个例子。某资本家“第一个”应用了某种先进机器,生产效率提高了。同样工作8小时,原来需要花4个小时弥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有4个小时剩余价值。 现在只需要2小时就能弥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有6个小时剩余价值。“凭空”多赚了2个小时的剩余价值。 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采用这种先进机器,“第一个”采用这种机器的资本家也就没了超额利润,只有社会平均利润。 那么为了赶在大部分,乃至所有的资本家都采用这种先进机器(“先进”的管理技术)之前,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资本家就越有强烈的冲动,逼工人多加班,挤这个“时间窗口”(不喜欢996,007的,不是我兄弟)。 这就是资本和先进机器、先进技术的“初恋时期”。 不提Deepseek这种先进技术,对很多需要记忆、数据分析岗位的潜在排挤,造成了很多“功能性失业”人口。 技术进步造成“功能性失业”的底层逻辑一直未变。 在18世纪,“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资本论》第一卷488页) 再生产出来的还有“家政服务的”、“送外卖的”、“开滴滴的”…… 并非是这些行业不好,而是说,先进技术造成“相对剩余人口”和“功能性失业”人口,是进步的社会中的一种长期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失业三件套”(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吉祥三宝”(保安、保洁、保姆)被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代替的程度越来越高,蓄水池失去蓄水功能,排挤出来的人何去何从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警惕资本的负面因素的原因。这就是需要社会及时补位,再次分配的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用伦敦马车夫抗拒汽车的心态,抗拒新技术应用。而是要做好,用新业态承接被新技术排挤出来的“功能性失业的剩余人口”,以及做好新技术消化“窗口期”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资本”和市场一样,都是经济手段,只是要警惕它走到“主义”,不能任由资本盲目的力量,“主导”社会经济的运行和价值观。 郎咸平2005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马克思所描述的“原教旨资本主义”实际上已经消灭了。 北欧、西欧等国家,已经通过“福利社会”,将资本生产产生的剩余价值向社会做更大比例的释放和让渡,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当下,我们首先要尊重资本,保护资本,尊重资本在创造财富方面的工具理性。 同时,限制资本的破坏性成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 @禾麦文化 资本 价值观
既不能让“民粹”把资本吓跑了,因为“民生”需要资本,也要限制资本的负面因素 马
禾麦文化吖
2025-04-10 17:11:21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