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

明哲与明史 2025-04-10 18:12:53

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拿着66块钱的月工资。经人介绍,次年娶了一个仙游的姑娘,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日子 。 1948年的春天,23岁的李文祥走进了解放军的军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他这样投身革命的年轻人并不少见。 入伍不久,李文祥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连队指导员对他说的那句"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成为了他此后人生的信条。 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他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十余次重大战斗。 每一次战役,他都冲锋在前,从未退缩。在战友们眼中,这个年轻的战士虽然不善言辞,但枪法准、胆子大。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面对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解放军一时难以突破城防。 在这关键时刻,李文祥主动请缨加入爆破队。他带着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爬到了永镇门下。 炸药包成功炸开了三丈多高的城门,为解放军部队攻入济南城创造了条件。这次行动,让李文祥获得了二等功的嘉奖。 几个月后的淮海战役中,李文祥再次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在鲁楼阻击战中,他所在的连队遭遇敌军猛烈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只剩下李文祥一人,依然死守阵地,用手中的武器阻击敌人。 他靠着惊人的毅力,坚持到增援部队到来。这次战斗,为他赢得了一枚特等功的勋章。 在这些重大战役中,李文祥不仅立下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他用生命和热血,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后,李文祥继续在部队服役。七年的军旅生涯,让这位年轻的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到1956年,国家开始进行军队精简转业。作为一名少尉副连长,李文祥接到了转业的通知。 1956年的福建,正处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中。按照18级干部标准转业的李文祥,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设厅下属的一家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每月能领到66元工资。这笔收入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足够维持一个小家庭的基本开销。 1957年,经过同事介绍,李文祥认识了一位来自仙游县的姑娘。这位姑娘善良勤劳,对生活充满期待。 两人很快确定了婚姻关系,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在福建的工作稳定,家庭生活和睦,李文祥的生活步入了正轨。 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之余还能和妻子一起逛逛街,看看电影。这样平静安稳的日子,是他在部队时想都不敢想的。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文祥第一时间向组织提出申请。他主动要求放弃城市的工作,到农村去支援农业建设。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66元的月工资,在当时已经是一份令人羡慕的收入,放弃这样的工作去农村,意味着要面对更艰苦的生活条件。 但李文祥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用自己的手指在同意书上按下手印,成为了第一批响应号召的干部。 他被分配到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这里的条件很差,土地贫瘠,村民生活困难。 刚到村里时,李文祥一家只能住在一间破旧的庙里。四面漏风,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雨水倾盆。 家里的生活条件急剧下降,从前月工资66元变成了和农民一样靠种地吃饭。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直到太阳落山才能收工。 到了农村后,李文祥把自己的军功章和证书都装进了一个破布包里。这个不起眼的布包,在他家里藏了整整半个世纪。 从1962年开始,福建省多次派人找到李文祥,希望恢复他的干部身份和待遇。每一次,李文祥都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好意。 九十年代,范县民政部门对转业军人进行普查登记。在登记表上,李文祥只填写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对于军功章和荣誉一栏都留了空白。 李文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改良盐碱地。他和村民一起挖渠引水,把原本寸草不生的地都改造成了良田。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他带头筹建了小麦加工厂和养殖场。村里的经济逐渐好转,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修路、建学校、打井、改厕所,只要是村里需要的基础设施,李文祥都会带头捐款捐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担任村支书二十多年,李文祥从未拿过一分钱补贴。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坚持用新钱交党费,表达对党的忠诚。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北街村走访。在李文祥家中,一张旧照片引起了卢展工的注意。 照片上英姿飒爽的军人,和眼前这位朴素的老人判若两人。在卢展工的询问下,李文祥终于拿出了那个尘封已久的破布包。 当那些泛黄的证书和闪亮的勋章重见天日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功臣,默默在农村工作了大半辈子。 民政部门得知情况后,立即对李文祥家进行了修缮。但李文祥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铺张浪费。 2017年2月13日,92岁的李文祥离开了人世。

0 阅读:0
明哲与明史

明哲与明史

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