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时,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

浮梦随形游 2025-04-10 18:13:46

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时,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警方得知后立刻展开调查,一位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泪如雨下:"终于找到你了......" 1985年8月29日,黑龙江寒葱河林场迎来了一个平静的清晨。四位退休的老工人带着工具,准备去山里采摘当季盛产的松茸。 他们沿着熟悉的山路往深处走去,弯着腰仔细搜寻着松茸的踪迹。突然,其中一位名叫梁永的老工人注意到,在不远处的石缝中露出了一个被雨布包裹的木箱角。 几位老工人对视一眼,放下手中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木箱周围的碎石和泥土。这个木箱被埋在地下多年,底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腐烂痕迹。 他们轻轻地将木箱打开,里面并非想象中的金银财宝,而是一台老式的电台设备。在这台电台上,清晰地刻着"USA"三个英文字母,同时还有一本厚厚的"词典"。 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当地公安局。公安局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8月31日下午,公安局局长王照启带领刑侦科的同事们赶到寒葱河林场。调查人员仔细检查了这台电台的外观特征,发现除了标牌上的"USA"字样外,整台设备已经严重锈蚀。 考虑到这可能是二战时期美军援华物资的珍贵历史文物,调查人员随即展开了深入调查。他们走访了当地的抗日老战士,查阅了抗联档案馆的相关资料。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日军在撤退前曾焚毁大量战时档案,调查一时陷入了僵局。这台神秘电台的来历,以及"词典"主人朴英山的身份都成了待解之谜。 这件事很快在东北地区传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说这是美军遗留的通讯设备,也有人猜测这可能是美国间谍的监听装置。 当王一知老人来到公安局看到这台电台时,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伸手抚摸着生锈的金属外壳,她断然否定了这是美军物资的说法。 这台电台的真实身份是苏联制造的"地阿儿"电台,标注USA字样只是一种特殊的伪装手段。王一知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电台落入日军手中后被利用,所以特意做了这样的标记。 她指着电台上的阿拉伯数字"7"说,这独特的书写方式正是当年东北抗联的标志之一。在抗战时期,苏联为了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曾仿制美国先进的通讯设备,生产了一批这样的电台。 当工作人员将那本写有"朴英山"名字的"词典"递给王一知时,她的神情更加激动。这本看似普通的词典,实际上是一本电台密码本,记录着当年抗联战士们使用的通讯密码。 朴英山是一名朝鲜籍抗日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与众多朝鲜同胞一起,来到中国东北参加抗日斗争。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他很快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崭露头角。 当时的东北抗联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专门成立了无线电营。这支特殊的部队配备了多台苏联提供的电台,负责战场通讯和情报传递工作。 在中苏边境地区,为了掩护抗联战士们的活动,苏联方面曾经上演了一出特殊的"戏码"。他们将抗联战士暂时"关押"在监狱中,以此来安抚日方的疑虑。 这些战士们在监狱中不仅得到了良好的待遇,还接受了专业的军事训练。苏联军事专家为他们讲授先进的军事知识,传授无线电通讯技术。 在王一知的讲述中,这台尘封多年的电台背后,逐渐浮现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它不仅见证了中苏两国人民并肩抗日的友谊,更记录着像朴英山这样的国际友人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但是在1944年的一天,正在执行任务的朴英山突然失去了联系,他随身携带的这台电台也从此下落不明。直到41年后的这一天,它才重见天日。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个叫李义弼的年轻人,他表面上伪装成抗日志士,实际却是日伪军的特务。在牡丹江地区活动时,他与朴英山有过几次接触。 1944年的那一天,李义弼借口要为朴英山举办送别宴会,将他骗到了事先布置好的地点。在那里,早已埋伏着以印敬天为首的一群日伪特务。 这群特务中包括一位叫朴明国的人,正是他后来揭露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印敬天等人假装对抗日事业感兴趣,以学习射击为由,获取了朴英山的信任。 朴英山被押送到日军在哈尔滨的监狱,遭受了长达数日的严刑拷打。日军企图从他口中套取东北抗联的军事情报,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面对严刑拷打,朴英山没有透露任何有关组织的信息。最终,日军恼羞成怒,结束了这位英雄的生命。 这台被埋在寒葱河林场的电台,很可能是朴英山在被捕前匆忙藏下的。他用雨布仔细包裹,放入木箱,埋在石缝中,为的是不让这件重要的通讯设备落入敌手。 王一知建议,应该将这台电台妥善保管,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不仅见证了朴英山的英勇事迹,更是东北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见证。

0 阅读:575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