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1951年春季,朝鲜战场上发生了一场重大的人事变动。原本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因为在前四次战役中的失利,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撤职。 美军选择了李奇微接任这个重要职位,这一决定为朝鲜战场带来了重大变化。李奇微与麦克阿瑟的性格和指挥风格完全不同,他更加务实谨慎,不会轻视任何对手。 接任后的李奇微立即开始研究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和规律。通过详细分析前四次战役的战斗数据,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志愿军战士们在前线作战时,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口粮都无法保障。补给线路漫长,物资运输困难,使得志愿军不得不采取闪电战和游击战的战术。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补给周期大约是一周一次。这个发现让他灵光一闪,开始策划一个名为"礼拜攻势"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志愿军补给不足的弱点,通过佯攻和诱敌的方式,将志愿军部队引入预设的包围圈。为了验证这个战术的可行性,李奇微决定首先对志愿军第九军团展开试验。 在第五次战役开始后,李奇微下令第二十三军团在与志愿军第九军团交战时采取特殊战术。他要求第二十三军团在战斗中表现出战斗力不足的样子,边打边退,目的是诱使第九军团不断前进。 同时,李奇微秘密调动其他军团,在铁原方向布下重兵。铁原是志愿军重要的补给节点,如果能切断这条补给线,就能从根本上打击志愿军的战斗力。 战场形势的异常变化首先是从第九军团传来的。第九军团指挥官宋时轮在一次战斗报告中提到,他们遭遇的敌军阻击力度明显偏弱。 这份看似普通的战报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习惯了从细微处发现战场变化的征兆。 很快,第三军团司令员王近山的报告也送到了彭德怀的案头。与第九军团相邻的第三军团发现,敌军的部队调动出现了异常情况。 彭德怀立即命令参谋人员收集其他军团的战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仔细研究各支部队的位置变化和敌军调动情况,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逐渐浮现。 在战场沙盘上,彭德怀清晰地看到第九军团正在逐渐深入敌军布置的包围圈。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九军团与其他友军的距离正在不断拉大,最近的第三军团也相距120公里。 这个距离意味着一旦第九军团遭遇敌军围攻,其他部队很难及时提供支援。敌军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如果第九军团选择撤退,很可能会在途中遭到敌军的围追堵截。 更危险的是,敌军似乎在铁原方向投入了大量兵力。铁原是志愿军的重要补给线,如果这条生命线被切断,不仅第九军团会陷入困境,整个志愿军的补给都将面临严重威胁。 彭德怀立即向第九军团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停止推进,原地坚守。但是仅仅依靠第九军团的力量,很难突破敌军的包围圈。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彭德怀向毛泽东发出了求援电报。电报中详细说明了第九军团面临的困境,以及铁原补给线可能被切断的危险。 彭德怀深知,这是李奇微上任以来精心设计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李奇微不再像麦克阿瑟那样轻敌冒进,而是充分利用了志愿军的弱点,设下了这个精密的陷阱。 毛泽东在接到彭德怀的紧急电报后,仔细研究了朝鲜战场的局势。经过深入分析,他向志愿军下达了一个简短却意义深远的八字命令:"放弃抵抗,原地反击"。 这个看似矛盾的命令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智慧。放弃抵抗并不是投降,而是要改变战术,不再与敌军正面硬拼,转而寻找敌军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毛泽东同时强调了铁原防线的重要性,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战略要点。为了执行这一命令,彭德怀立即调派第63军担任铁原防御任务。 第63军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阻击战。敌军投入了大量现代化武器,仅在一小时内就向63军阵地倾泻了一千八百多枚炮弹。 第九军团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改变了此前的作战方式。他们不再盲目追击看似战力不足的敌军,而是利用地形优势,寻找敌军包围圈的弱点。 这种战术转变让李奇微的包围计划遇到了麻烦。原本设计好的"礼拜攻势"因为第九军团的战术改变而无法顺利实施。 在铁原阻击战中,第63军的将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他们靠着简陋的工事和顽强的意志,死守阵地达二十天之久。 这场战斗中,第63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万多名官兵壮烈牺牲。但他们的坚持为整个战局的转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九军团最终成功找到了敌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实施了局部反包围。他们不仅避免了被全歼的危险,还给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的胜利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让美国政府认识到,光靠军事手段无法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6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