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痰湿当成虚证,当心越补越虚,需知湿邪尽方可扶正医谚云:“十寒易祛,一湿难除”

飞翔说健康 2025-04-10 21:37:56

莫把痰湿当成虚证,当心越补越虚,需知湿邪尽方可扶正

医谚云:“十寒易祛,一湿难除”,说明湿气不容易被排出提体外,寒热好调,湿邪难解已成共识。

清明过后有很多西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候外界的湿气就开始逐渐加重了,尤其是在有内湿的情况下,外湿更容易侵袭人体,两相结合,病情易缠绵难愈。

《医宗金鉴》云:“湿伤于外,则头涨身重;湿积于内,则胸闷泻利”,

我们现在有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会加重内湿,比如房间内稍热一点就吹空调,喜欢吃冰镇的水果,早餐草草了事或直接不吃早餐,这都是对脾胃和阳气有损伤的习惯,脾胃功能弱了,内湿自然形成;阳气虚了,外湿更容易侵袭。

若是较轻的内湿,是可以吃一些补脾扶正的药,来辅助身体运化湿邪。但若是湿邪弥漫三焦,内外合邪,可不能只是温中补脾了,这时越补越滋腻碍胃,壅塞中焦气机。

比如口干,很多人都觉得口干要么是阴虚,要么是上火,殊不知湿邪内阻也可以导致口干。如果认为是阴虚,则越滋阴湿越重;认为是实火,则越清热寒越凝。湿阻口干表现:舌苔厚腻,舌苔颜色根据体质不同,或化湿热或化寒湿而分为黄或白。

但湿阻性的口干有个特点:口虽干但不渴,就算是口渴也不多饮。夜间明显加重,因湿为阴邪,夜间阴气主导,阴盛则助湿,白天属阳,脾得阳气则健运,所以白天减轻。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邪阻滞,上下不通,心火不与肾水相交反而上浮,所以口干,名老中医米雪岚的经验治法是此类口干要从湿论治,以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则湿邪可解。

另外,治湿也可以从肝论治脾胃,但“忌把湿证当虚治”,湿邪过剩误投滋腻反而助湿成痰。

我曾治疗一名男性患者,前来就诊时自述头昏乏力,心慌易惊,稍微劳累则加重。食欲越来越不好,睡眠也很差,日渐消瘦。多处求医但效果不好,偶然一次机会,过来面诊。

四诊合参,我发现他少气懒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

我问这个病最初什么时间开始?患者回答:是四个月前的夏天中暑之后。

我又问:是否有头昏兼重胀之感,并且周身酸软,心情烦躁,均回答是。

观看前面医生给开的药方,大多为“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营汤”加减,明白这是湿证误治,病根在长夏外感湿邪。

这名患者症状很像虚证,但细细品味可知是湿邪为患。《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中暑后,暑气消散但湿邪留恋,痰饮阻滞胸中阳气,不能向上输布精微,所以导致头昏但重胀,心慌易惊。这是与虚证头昏的区别,如果是虚证,头部不会有棉布包裹的重胀感。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所以有周身酸软的感觉。加上误服滋腻补药,湿邪蒙困脾阳,气血不达四肢,故而稍微劳作便乏力加重。

我根据其脉证,给予“苓桂术甘汤”化裁:苍术、茯苓、桂枝、藿香、白豆蔻壳、法半夏、杏仁、紫苏叶、神曲。

全方下来,提升中焦阳气,兼有芳香化湿,行气和胃。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非常经典的方剂,本为治疗脾阳不足,湿滞成痰的痰饮内停证,此患者脾虚为假象,湿邪为本,以此方为底子治其痰湿正是求本。

方中茯苓为君药,能益脾助阳,淡渗湿邪,降浊生新,又能温心阳,育心阴,安心神,除惊悸,止心汗。很好地解决患者心慌易惊,睡眠不安。茯苓还有淡渗利尿之功,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

与桂枝相配合,桂枝甘温化阳,使湿邪从阳而气化。桂枝深入太阳经,有解表之能,祛除在表的湿邪。温通经脉,振奋阳气,可使头部重胀感减轻,同时茯苓得桂枝升提之阳气则健脾之力更强。

苓桂术甘汤原方之术为白术,但在此方中改为苍术。白术更加偏向于温补中焦,而苍术补中之力小,但发汗除湿之力大,正好对应患者误服滋补,头重如裹,不宜再投补药。

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解肺气,以通调水道,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散。加入芳香化湿的藿香和解表开胃的紫苏叶,不但能解困在体表的湿邪,还能行气和胃。半夏、豆蔻壳、神曲,燥湿化痰,行气健脾。

全方内外兼顾,虽无温中补益之药,但湿邪随汗液和小便而去,脾阳自复,正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服用八剂后改苍术为白术,再服八剂,用来温扶脾阳加以善后,患者终于精神恢复,食欲转旺,诸证皆除。

0 阅读:73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