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虽然确定了永远保留毛主席遗体,但有个大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人死后的坟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静、有树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纪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所以在最初的选址问题上,很多专家一直认为香山和北海等地对号,一来,香山鸟语花香,曾是毛主席生前的办公场所,毛主席很喜欢这里,而这里之所以叫“双清别墅”,是因为这里有两股清泉,常年苍松翠柏,树木成林,景色秀丽,环境幽雅,适合当“坟墓”建造地。二来,香山景山北海这些古典皇家园林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内最优美的风景区,也是北京过去城内的最高点,站在景山的主峰万春亭,天气晴朗时,可环视北京全城,可以看到世界上罕见的奇特景象,红墙黄瓦金光闪烁的“富殿之海”,极为壮观。这些地方都是个偏僻的好地方。 但是不知道是谁,对这些地方全盘否认,与其说是否认位置,不如说是否定了其“思想”,有个建筑专家认为,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些偏僻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固然好,但有没有想过,这样是不是有利于群众瞻仰?是不是有利于传播伟人的精神,所以建造在市中心才好。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建造成普通“陵墓”的圆形结构,他认为应该抛弃古代人心中固定的那种“坟墓”的圆形结构,应该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纪念堂,把棺椁放进去后,应该可以让人民去里面近距离瞻仰。 这个想法一出来,当即轰动了所有人,在中国人心中,让去世的人安安静静不被打扰才是最好的,怎么能建造在繁华的地方。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华国锋等领导人的赞成。 华国锋认为,建造在天安门广场也不是不可以,这里坐落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还有毛主席题写的八个大字,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也是毛主席亲自命名的,东边还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如果这里再建造一个毛主席纪念堂,那一定让这里更加宏伟,更加丰富,方便群众瞻仰。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最终确定了纪念堂位置。也就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后面,其实北京人民最熟悉,应该是最初“中华门”的位置。当然,至于纪念堂的结构,也抛弃了最初的“圆形的陵墓结构”,而且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纪念馆形式,只不过里面要放入水晶棺。 就在这里,谷牧副总理说了自己三个想法,让大家豁然开朗。 第一,设计的时候要把毛主席和封建时期的陵墓建设分开,毛主席一直说脱离封建思想。 第二,以前无论是什么朝代,很多地下宫殿都阴暗潮湿,给人压抑阴森的感觉,我们要杜绝这样的模式。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庄严,大厅的布置一定要大气!有开阔的气势! 谷牧副总理的想法与建议令众人茅塞顿开,没错,绝不能让纪念堂重蹈封建社会陵墓的覆辙,而是要建造一座现代化的纪念堂。 最终,华国锋安排部署了三项重要事宜。 一,明确纪念堂正式建于天安门广场南部——原“中华门”的位置,也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正阳门以北,此事项已确定,无需再议。 二,在样式上要参考谷牧同志的意见,一定要大气再大气,庄严再庄严。不仅要方便群众来瞻仰,还要有利于把毛主席遗体长期保存。 三,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且时间紧迫,必须在一年内完工,因此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 当时已经是11月份,截止到1977年9月,也就是在10月内完成一座这样恢弘的纪念堂,其实对于当时的技术而言是非常吃力的,但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这项工程开始启动了。然而,即便面临这般巨大的压力,工程依然如期启动。 据当年参与建设的工人回忆,项目启动时正值寒冬腊月,但为了早日建成纪念堂,即便困难重重,大家也想尽办法迎难而上。他们用大铁棒紧紧压住塔吊的垫滚,以防止塔吊滑动,硬是在凛冽的狂风中成功吊装了9块空心板。在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建设者们心中始终装着毛主席,处处彰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有的工人在塔吊运转的情况下,毅然爬上40米高的塔臂,为塔吊排除故障;有的在紧张劳作时撞断了两根肋骨,却依旧奋不顾身、顽强拼搏。在整个工地上,众多建设者不计工作时间,不讲工作条件,秉持不完成任务坚决不下火线的信念,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主动帮助他人。他们连续工作24小时、36小时、48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不合眼。有许多人带病坚持工作,负伤也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战斗岗位。还有不少人一心扑在工地上,放弃休假、推迟婚期,宁可牺牲个人或家庭利益,也绝不影响纪念堂的建设进程。 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顶风雪、战严寒,钻钢筋、下顶管。凭借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建设者们在两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纪念堂全部地下工程的结构建设。 终于,在工人们的努力下,于1977年5月24日竣工,算下来从当初开始建造到完成建造,只用了6个月时间,在这里中国的建筑史上是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这离不开建筑师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巨大心血,更离不开华国锋等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1959年毛主席请吃饭,闲聊时曾志见主席兴致尚佳,于是追问:主席,我在南昌见到一
【8评论】【40点赞】
杨跃山
毛主席纪念堂林微因还话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