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不再像美国支付药物专利费了。这事儿要是真

霏霰舞清扬 2025-04-11 09:13:53

中美脱钩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不再像美国支付药物专利费了。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对美国药企来说不亚于 “断了财路”。咱们先从美国药企的 “命门” 说起 —— 专利费可是他们的 “印钞机”。辉瑞的新冠口服药 Paxlovid,一粒成本不到 5 美元,卖给美国政府却要 530 美元,其中一半利润都来自专利保护。要是中国突然停缴专利费,那些靠专利躺着赚钱的美国药企,可能得集体 “喝西北风” 了。 对美国患者来说,这事儿有点 “双刃剑”。一方面,仿制药价格可能暴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布洛芬、青霉素等基础药物 70% 的原料都来自中国。没了专利限制,中国药企可以直接生产原研药的 “平价版”,价格可能腰斩甚至更低。 就像印度当年强制许可抗癌药,让格列卫从 2.5 万美元一盒降到 200 美元。但另一方面,美国药企可能削减研发投入。全球 TOP10 药企里,美国占 6 家,他们每年投入上千亿美元搞新药研发,靠的就是专利期内的垄断利润。要是利润缩水,未来新药上市速度可能变慢,患者反而要承受更长的等待时间。 对中国来说,这招看似 “解气”,但也有风险。首先,中国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但创新药研发还在 “爬坡”。2023 年全球畅销药前 100 名里,中国一个都没上榜。 停缴专利费可能引发国际诉讼,影响中国药企的海外市场。其次,美国可能反制。比如限制中国原料药进口,或者封锁关键技术数据。2025 年美国就曾禁止中国访问 NIH 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导致中国 80% 的癌症研究陷入停滞。 这事儿背后还有更深的博弈。中国近年在医药领域加速 “去美国化”,比如建立自己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完全摆脱依赖还需要时间。就像日本经济看似光鲜,实则靠外国人 “续命”,中国医药产业也面临类似挑战:既要降低药价惠及民生,又要鼓励创新避免 “卡脖子”。 最后聊聊 “大义” 问题。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权的冲突,一直是国际难题。2006 年中国就出台政策,允许在公共卫生危机下实施强制许可。如果中国以 “保障 14 亿人用药安全” 为由停缴专利费,法理上有一定依据,但可能被西方扣上 “破坏国际规则” 的帽子。这就像塞尔维亚在大国博弈中夹缝求生,中国的选择也需要在利益和道义之间找平衡。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霏霰舞清扬

霏霰舞清扬

霏霰舞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