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留下了一张罕见照片。与传统的出家人不同,丹贝坚赞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佛门中人,除了研习佛法之外,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僧人。 他5岁被认定为“活佛”,十余岁建寺安僧,致力佛学文化的弘扬,道誉满天下。 他是人们公认的活佛,亦是爱国爱教的英雄。 五世嘉木样活佛原名丹贝坚赞,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康区理塘营官坝彩玛村,这是一个位于雪域高原的纯净村落,群山环抱,河水潺潺,天地之间充满了神秘而古老的藏文化气息。 丹贝坚赞自幼聪慧灵秀,眉宇间透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与睿智,常令乡中长者赞叹不已。 1919年,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根据密宗法仪与星象卜算,察觉嘉木样活佛灵魂已降世于康区。 遂命唐仓活佛率队南下寻访转世灵童。几番辗转,唐仓一行最终抵达彩玛村。 当唐仓见到年仅5岁的丹贝坚赞时,只见他眼神澄澈,语气安详,举止间自有一股威仪。 种种征兆与预言相符,确认其为四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 1920年,拉卜楞寺隆重举行坐床大典,迎请丹贝坚赞正式继承嘉木样活佛的法位,成为第五世嘉木样。 他的父亲贡保端主,汉名黄位中,是一位出身于川军的高级军官。 黄位中治军严明,身经百战,既有军人的铁血果敢,也兼具儒者的忧国情怀。 在军中,他以言行一致、铁面无私著称,部下皆敬之如父。 丹贝坚赞的童年中,父亲的形象如山一般高大。每当黄位中身穿军装、英姿飒爽地骑马归家,小小的丹贝坚赞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眼里满是崇敬与向往。他喜欢缠着父亲讲军中的故事,从边境的烽烟,到沙场的突袭,从战士的忠诚,到民族的大义,每一个细节都令他神往不已。 而母亲姑如拉措则是一位温婉娴静的藏族妇人,她的眼神里总是藏着温柔,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柔和。 在她的呵护下,丹贝坚赞不仅懂得慈悲为怀,也学会了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姑如拉措常常带他一起供佛、念经,灌输他对佛法的虔诚,对众生的悲悯。 这种父严母慈的家庭氛围,为他日后的精神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父亲坚定的家国观念和母亲深厚的佛教信仰共同熏陶下,丹贝坚赞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精神气质。 他既怀抱儒将之志,又秉承慈悲之心。 从小,他便不是一个只知修行的孩子,他常常凝望远山,若有所思,时而向长者发问:“为何百姓苦难多?为何边关不得安宁?” 在一次与父亲交谈中,黄位中语重心长地说:“男儿志在家国,若无安定和平,修行也难存根基。”这句话,他铭记终身。 当他被迎入拉卜楞寺,披上僧袍之日,他深知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荣耀,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他刻苦修行,精研佛法,涉猎密宗与显宗经典,兼修儒学典籍。 他关注世事,不闭门造车,常对弟子说:“佛法若不能济世安民,便失其本愿。”他的开明与远见,让他在拉卜楞寺内赢得极高威望,也令他成为甘青藏地区年轻一代僧侣心中的精神领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虽身处边疆地区的西藏,丹贝坚赞心系烽火连天、遭受苦难的祖国同胞。 作为一位心怀慈悲的出家人,他不能像战士们那样冲锋陷阵,但他的影响力却能转化为巨大的动力。 于是,他以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游说之路,深入西藏的各个角落,唤醒藏民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和平的期盼。 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让原本对战争漠不关心的藏民们逐渐认识到抗战的重大意义。 他们的捐赠或许微不足道—一张张羊皮,一捆捆羊毛—但当丹贝坚赞将这些微薄之力汇聚成海,其力量便足以震撼人心。 他不仅在精神上鼓舞着人们,更是在行动上展示了自己的决心。 随着抗战局势的日益紧张,前线不断传来急需军需物资的请求。 面对民族存亡的危局,丹贝坚赞深感重任在肩。 他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投入到支援战争的具体行动之中。他果断组织力量,在拉卜楞寺周边召集藏区有经验的商人与青年,成立了一支由僧俗共同参与的运输组织。这支队伍被他亲切地称为“雪域骡马队”。 丹贝坚赞亲自规划运输线路,选定从甘肃出发,翻越祁连山,穿越黄土高原,将急需的药品、军粮和弹药运送到前线指挥部。 经过长时间的奔走与努力,他成功协调资源,从西北、内地多方筹集军备,最终促成采购了30架急需的战斗机。 在那一刻,他深切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物流上的成功,更是他作为一位宗教领袖、爱国僧人对国家深沉承诺的兑现。 丹贝坚赞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信息来源:央广网——五世嘉木样活佛捐飞机杀鬼子)
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留下了一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4-11 10:19: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