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年仅15岁的邓中夏不得不娶大嫂为妻,但是大嫂已经和大哥成婚一年,感情一直很好。所以在新婚之夜,邓中夏不仅没有和嫂子圆房,而且成婚后三天他就离开了家。 邓家和杨家在湖南郴州都是家境殷实的大族。在那个年代,两个大家族联姻,既能为双方带来体面,也能在生意和人情往来上相互扶持。 1908年,邓家长子邓隆泮和杨家女儿杨贤怀成亲,这桩婚事为两家带来了不少荣光。杨贤怀不负众望,婚后小心谨慎地打理着家中大小事务。 在那个时代的大家庭里,家务活永远都做不完。从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早饭,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停下来休息。 杨贤怀虽然忙碌,却把丈夫邓隆泮和家里的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给公婆请安,为丈夫侍奉茶水,按时张罗三餐,将众人衣物洗净熨平。 她的表现在郴州当地传为佳话,让邓家和杨家都倍有面子。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杨贤怀的表现让两家的结合更加稳固。 不料婚后第二年,邓隆泮的身体却突然出现了问题。邓家上下为此慌了神,但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也找不到好的大夫。 在走投无路之际,有人给邓家推荐了一位当地有名的巫医。巫医一看邓隆泮的症状,就说是夫妻八字不合,杨贤怀克夫。 这个说法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但在封建迷信盛行的那个年代,却让邓家人深信不疑。邓中夏的父亲邓典谟作为一家之主,开始思考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按照当时的风俗,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休妻。但是休妻不仅会让邓杨两家的关系破裂,还会让双方的脸面都挂不住。 更重要的是,当初娶杨贤怀时,邓家付出了不菲的聘礼。如果现在休妻,这笔钱就打了水漂。 在权衡利弊之后,邓典谟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决定让杨贤怀改嫁给自己的次子邓中夏,这样既能解决八字相克的问题,又能保住两家的脸面。 这个决定虽然荒谬,但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却无人敢提出异议。即便是这场婚姻的另一位当事人杨贤怀,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个安排。 就这样,在1909年,一场特殊的婚礼在邓家举行。新郎是年仅15岁的邓中夏,新娘则是他原本的嫂子杨贤怀。 相比同时代的大多数少年,邓中夏的思想要开放得多。在他就读的郴郡第七联合中学里,学校开设了不少新式课程。 这些课程让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也让他对封建礼教产生了质疑。在学校里,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变革、自由等新鲜话题。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许多年轻人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但在偏僻的郴州,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邓家作为当地的大族,更是严格恪守着传统礼教。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婚事,15岁的邓中夏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在封建家族的压力下,他只能暂时服从家族的安排。 但是邓中夏并没有完全向命运低头。在婚礼当天,他始终保持沉默。 新婚之夜,按照当地风俗,家里人要催促新人入洞房。但是邓中夏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脱了。 第二天,邓中夏仍然没有碰杨贤怀。他把杨贤怀当作长辈来对待,和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到了第三天,邓中夏就提出要返回学校。在当时,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般都会在家中小住一段时间。 但是邓中夏却表示学业要紧,执意要离开。面对家人的劝阻,他态度坚决。 就这样,邓中夏在结婚的第三天就离开了家,回到了学校。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回到学校后,邓中夏更加用功读书。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在这期间,他开始关注辛亥革命的动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深深吸引了他。 随着时间推移,邓中夏对封建制度的抵触越来越强烈。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多次抨击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 1915年,邓中夏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进步思想。 他结识了毛泽东等革命志士,也经常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对于和杨贤怀的这段婚姻,邓中夏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他不认同这段婚姻,但也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 在这13年里,邓中夏经常给家里写信。在信中,他总是很礼貌地问候杨贤怀。 随着接触的进步思想越来越多,邓中夏开始思考如何帮助杨贤怀摆脱封建束缚。1921年,他特意为杨贤怀购置了一台缝纫机。 邓中夏还计划送杨贤怀去宜章染织工厂学习。虽然这个计划最终因为工厂没有建成而搁浅,但他还是自掏腰包送杨贤怀去学校学习。 到了1922年,这段维持了13年的特殊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当时邓中夏已经完全投身革命事业,他决定正式结束这段婚姻。 离婚后的杨贤怀并没有改嫁,而是选择继续留在邓家。她像从前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着邓家的老人。 1933年,年仅39岁的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得知这个消息后,杨贤怀更加细心地照料邓家老人。 她把照顾邓家老人当作自己的责任,一直坚持到1982年去世。
1975年,病危中的周恩来向秘书交代了一个隐藏心中40多年的秘密:“请告诉文物局
【23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