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你讲个发生在 1967 年 10 月的事儿,这事儿最后以悲剧收场,也暴露出当时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有个叫李子善的家伙,叛逃未遂最后被处决了。 按说啊,一个人想要叛逃,那肯定是深思熟虑,有一定能力的吧?可这李子善还真不是。他原本是飞行学员,心理素质不行,一上天就紧张得不行,最后只能改做地勤。但他心里憋屈啊,觉得自己不如人,一心想搞出点大动静来,于是就动了驾机叛逃到苏联的歪心思。 李子善这人啊,表面上看,改做地勤后干活还挺卖力,好像是安于现状了。但实际上呢,心里的事儿跟发了酵的面团似的,越来越大。1966 年那次坠机事故,战友没了,给他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按理说他该对飞行避之不及才对,可他偏不,还老想着摘掉 “胆小鬼” 这顶帽子。 终于,在 1967 年 10 月的一天,21 岁的李子善趁卫兵疏忽,瞅准机会,迅速窜进一架油料充足的歼教 6,呼啸着起飞了。塔台当时都懵了,不过机场警卫反应很快,马上向上级汇报。也巧了,当时正好有个飞行员待命,一看这情况,立刻请缨去追。 李子善这新手,驾驶技术不行,心里又慌得很,飞机在空中那叫一个晃悠,跟跳舞似的。追击的战机很快就追上来了,李子善一看,吓得魂飞魄散,直接一个猛子扎进了树林。飞机摔得稀巴烂,人倒是没事,可刚落地就被警卫给按住了。 一审才知道,这家伙就是想叛逃。两年后,北京开了大会审他,最后直接给处决了。这事儿当时在全国都传开了。从这事儿来看,当时有些人的心思是真复杂。就说这李子善,一边害怕飞行,一边又想通过叛逃这种极端方式证明自己;一边做地勤时表现得努力,一边却藏着叛逃的心思。而且这事儿也说明当时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让他有机可乘。从管理角度分析,当时对于人员心理状态的把握不够精准,对于机场的管控也不够严密,这才让他能轻易地驾驶飞机起飞。要是当时在人员管理上多关注下他的心理变化,在机场管控上更严格些,也许这事儿就不会发生了。
我15年的时候帮某些公司做飞机快递员,他们都是加急文件,或者小的物品,主要是到北
【1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42
一架飞机贵得很.一条卻相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