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1月9日,慈禧下葬的日子。就在棺椁被抬起时,所有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棺椁下面竟然不断地渗出血来。慈禧都去世一年了,怎么还会流血呢?李莲英赶紧命人打开棺椁,眼前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诡异的事情还在后头。 1908年深秋的北京城,一场震惊朝野的消息如暴风般传开——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11月14日,年仅37岁的光绪帝离世;次日,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与世长辞,享年73岁。而这位权倾天下的女人,她的葬礼却被延迟了整整一年。 李莲英站在慈禧灵柩旁,回想起太后生前对葬礼的种种要求。作为慈禧最信任的太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太后对自己身后事的执念。慈禧一生奢华,即便是死后的安排也不例外,精美的陪葬品、华丽的丧服、庞大的仪仗队伍,每一项都要按照太后生前的旨意来办。 "为何要等这么久才下葬?"一位年轻太监曾小声问道。 "三个原因。"李莲英压低声音回答,"一来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光绪帝的葬礼和小皇帝的登基大事要先办;二来是钱粮筹备不易,太后的葬礼排场大;三来是风水先生说,太后逝世当年不宜下葬,要等到来年同月同日才吉利。" 终于,宣统元年十月初(1909年11月初),慈禧太后的葬礼正式启程。11月8日,一支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从故宫东门缓缓出发,向东直门方向行进。队伍前方是穿着西式军装的骑兵,紧随其后的是拿着纸扎马匹的太监,灵柩由满族服饰的仆役抬着,周围簇拥着托举金线绣"寿"字的侍从。 这支队伍既展现了大清帝国最后的威仪,又暴露了其内在的腐朽。西式军装与满族服饰的并存,象征着新旧文化的碰撞;为了维持体面,队伍中许多奢华物品不得不用纸制品替代,这是清廷财政困顿的无声见证。 队伍抬着慈禧的棺椁经过崇文门时,异变突生。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变色,两声巨大的雷鸣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打在棺椁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一时间,抬棺人面面相觑,纷纷低头避开彼此的目光,恐惧爬上了每个人的脊背。 "太后生前作恶太多,老天都不肯收她啊。"有人小声嘀咕。 李莲英瞪了那人一眼,厉声道:"慎言!赶紧前行!" 然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发生在11月9日,当队伍抵达清东陵时,慈禧的棺椁下竟然渗出红色液体,宛如鲜血一般。这太不可思议了!慈禧的遗体经过专业处理,存放了整整一年都没有任何异常,怎么会突然流血? 抬棺人惊慌失措,有人甚至想要放下棺椁逃走。李莲英见状,迅速指挥随行人员用脚踩扬起的黄土掩盖血迹,同时厉声喝道:"太后陵寝神圣之地,谁敢怠慢,拖出去斩了!" 入夜后,李莲英以整理灵柩盖布为由,独自一人检查棺椁。他小心翼翼地掀开丝绸,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棺椁内部有数十只老鼠的尸体,它们口鼻流血,死状凄惨,而原本放置的"香囊"已所剩无几,老鼠嘴里还叼着香囊的碎片。 面对棺椁中的血腥景象,李莲英脸色凝重。这位陪伴慈禧数十年的老太监知道,若让这事传出去,必定会引起朝野震动。他不顾年迈体弱,连夜寻访一位在北京居住的美国化学专家,承诺重金请其查明真相。 "阁下,这'香囊'究竟是何物?"李莲英递上一个尚未被老鼠啃咬的香囊。 美国专家仔细检验后面色大变:"这不是香囊,而是一种香味灭鼠药,内含麝香和无色无味的砒霜等毒物。老鼠被香气吸引,误食后中毒身亡,流血而死。" 真相大白,但"棺椁变重"之谜依然困扰着队伍。原本八人抬的棺椁,此时感觉像是十二人才能搬动的重量。有人猜测是雨水浸湿了棺材,增加了重量;也有人认为是棺椁内部老鼠尸体堆积所致;更多人则在惊魂未定的情况下,心理压力使得手臂力量减弱。 队伍最终克服困难,继续前行。但民间早已开始流传慈禧下葬时的种种怪事,有人说是老天对慈禧生前作为的惩罚,有人则认为是亡魂不甘心离去的挣扎。朝廷不得不严令禁止传言,以平息恐慌。 若要理解慈禧葬礼的奢华与怪异,不得不回溯她生前对陵墓的执着。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慈禧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陵寝。按照传统,她应与慈安太后合葬于咸丰皇帝的陵墓周围,然而野心勃勃的慈禧强迫同治皇帝出资500多万两白银,为她们修建单独的陵墓。 "太后,国库空虚,民生多艰,是否可以从简?"当时的大臣曾这样劝谏。 "朕之体面,岂可草率?这是大清国体,不容讨价还价!"慈禧厉声回绝。 到了1895年,慈禧又以陵墓遭雨水损坏为由,再次动用150多万两白银进行修缮。而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刚刚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国力日衰,民不聊生。 慈禧下葬时,为了修整清东陵的神道,清廷不得不从西洋人手中购买压路机,这一幕何其讽刺:曾经的天朝上国,如今竟要依靠"洋人"的机器为太后铺路。 1909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最终入葬于清东陵,她生前钟爱的珍宝陪她一同长眠地下。葬礼的喧嚣散去,清东陵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肃穆。然而清王朝的命运却已难以挽回。
1880年45岁的慈禧太后正吃着大餐,突然她一阵干呕,下秒就砍了厨子。第1个太医
【9评论】【55点赞】
双凤朝阳
操,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