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央视新闻了!”河南,一小孩跟妈妈怄气,哭着说:你都不需要我!没想到,妈妈只

笔杆子说 2025-04-11 20:18:41

“火到央视新闻了!”河南,一小孩跟妈妈怄气,哭着说:你都不需要我!没想到,妈妈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小孩破涕为笑,短短10秒钟,小孩表情从质疑→愤怒→委屈→欢喜→得意,网友纷纷调侃:老戏骨了!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小男孩眼泪汪汪,大声哭喊:“你都不需要我!”你以为接下来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激烈的争吵吗?结果恰恰相反!妈妈巧妙地回应了一句话,孩子瞬间就停止了哭泣,脸上露出了笑容。 同样是面对孩子表达“被忽视”的情绪,有的家庭气氛紧张,充满争执,孩子感到委屈,父母觉得生气,最终谁也不开心。究竟是哪些不同的交流方法,导致了亲子关系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呢? 亲子之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反映的其实是孩子一样的情感需求:他们都想感到被需要,并得到尊重。郑州那位妈妈巧妙回答“我需要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腿翘我身上呀”,表面上是玩笑,实际上却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 三到六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很希望在家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并且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这种“被需要感”不只是孩子才有的,成年人也一样希望自己能对别人有用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相对比而言,那些带有伤害性的“家暴式”语言,完全抹杀了孩子应有的尊重。“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这些不经思考就说出口的否定,就像刀子一样刺伤孩子的心,破坏他们的自信。 小雅因为长期遭到父母的智商否定而变得缺乏自信;邻居王阿姨的孙子由于奶奶总是用“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来吓唬他而变得胆小怕事;同事小李则一直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之中,最终迷失了方向。 这些事例都在说明,用恶劣的语言对待孩子,会给他们带来多么长久而深刻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停留在当下,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影响他们的性格塑造,甚至造成心理阴影,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被需要呢?可以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多给孩子机会参与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让他帮忙做些简单的家务活,或者一起商量家里的大事小情。 就像邻居张姐那样,当女儿抱怨她光顾着玩手机时,她就很聪明地告诉女儿自己有多需要她:“妈妈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你放学回来,给我讲幼儿园的故事”。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女儿觉得妈妈很重视自己,也能让母女俩的关系更亲密。 要真正尊重孩子,我们需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沟通时尽量避免命令式的口吻,试着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孩子好奇发问时,不要随便用“等你以后就明白了”来应付,认真对待他们的疑问,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好好解释。这样的沟通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就算孩子们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也要认真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鼓励他们自己去想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感受到被尊重,就会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这两种感觉相互作用,才能建立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那位郑州妈妈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因为她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方法来回应孩子。而那些经常被父母用语言伤害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其实也在渴望父母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希望得到关爱、重视和尊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用心听懂孩子的心里话,并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呢?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并且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爱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接纳呢?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0 阅读:61
笔杆子说

笔杆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