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 猴脑鹿角蕨Platycerium rid Platycerium ridleyi即马来鹿角蕨/亚洲猴脑鹿角蕨。 该物种最初在1908年被英国植物学家亨利·雷德利(Henry Ridley)命名为P. bifurcatum var. erecta,不过瑞士蕨类专家克里斯特(Konrad Hermann Christ)于1910年将其更名为P. ridleyi。由于命名流程存在争议,部分学者提倡使用P. erectum Ridley,但园艺界通常沿用P. ridleyi。 因其盾状叶表面沟壑状的叶脉看起来像猴脑,所以被称为“亚洲猴脑鹿角蕨”,而孢子叶直立分叉的形态又让它有了“马来鹿角蕨”的别称。 Platycerium ridleyi原产于东南亚的低地雨林,包括缅甸、马来半岛、泰国南部、婆罗洲以及苏门答腊,常常附生于30 - 40米高的树冠层。 它偏爱明亮的散射光、湿度较高(60% - 80%)且通风的环境,和皇冠鹿角蕨(P. coronarium)在同一区域分布但占据更高的生态位。 双型叶结构 - 盾状叶(营养叶) 呈球形或者巢状,直径能够达到50厘米,表面满是凸起的网状叶脉,形成了天然的“蚂蚁通道”。成熟叶片的中央常常会出现孔洞,方便蚂蚁进出。 - 孢子叶(鹿角叶) 直立分叉,长度在25 - 50厘米,末端是勺状结构(spore spoons),每个孢子囊仅产生8个孢子,远远少于其他鹿角蕨的64个。 养护 - 光照: 在室内适宜放置于东向或者北向的窗台,防止直射光灼伤叶片;在室外则需要遮阴50% - 70%。 - 温度: 生长适宜的温度是18 - 28℃,冬季需要保持在10℃以上,短暂的低温(5℃)可能致使叶片冻伤。 - 湿度: 每天喷雾或者使用加湿器来维持湿度,干燥的环境容易导致叶缘焦枯。 需要注意的是,猴脑鹿角蕨(P. ridleyi)和皇冠鹿角蕨(P. coronarium)是仅有的两个通过孢子荚而非孢子斑进行繁殖的物种。这些孢子荚呈勺状,孢子附着在荚的底面,并且从可育叶的背面分支生长。鹿角蕨 植物科普 热带绿植 一日一植物➕ 植物科普展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科普、交流和学习
物种日历|猴脑鹿角蕨Platyceriumrid Platycerium
肉肉肉很爱
2025-04-12 00:16: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