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邀“汉奸”侄子用餐,忽压低嗓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

笑对的风雨 2025-04-12 01:53:16

1941年,一位老妇人邀“汉奸”侄子用餐,忽压低嗓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怔:“你要子弹作甚?”“给八路军。”汉奸猛拍桌子,噌地起身斥道:“你不要命了?” 马宗英的铺子很小,一个破旧的蒸笼,一口旧锅,和几个土灶头,就靠这些养活了自己,还顺手养活着八路军地下交通站。 这不是一般的馒头铺,这里藏过情报,藏过伤员,甚至藏过枪支弹药。 可要是说到1941年那300发子弹的事,那绝对是她一辈子干得最险的活。 那一年,形势很紧。日军加大扫荡力度,八路军的物资供给越来越难,弹药更是稀缺得很。 组织发下话来,必须弄到300发子弹,可去哪弄? 没有武器,战士们手里只有几把快打废的步枪,根本顶不住,所有人都愁得没办法,任务却落在了马宗英头上。 她坐在灶前,沉默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蒸笼上的热气刚起,她叫来了侄子王云蓬。 这人跟她有点不一样,投了伪军,平日里在外头被人戳脊梁骨。 可马宗英清楚,侄子的心还没变,那点血性没丢,只是伪军身份,让他被困在了一张死网里。 两人饭桌上坐定,马宗英递过一碗酒,也不说别的,开门见山:“给八路军弄点子弹,能不能办?” 话一出口,王云蓬手一抖,筷子掉地上,他盯着马宗英,满脸不可思议:“你疯了?我是伪军啊!让人知道了,不是掉脑袋,是要满门抄斩!” 他气得站起来就走,可马宗英一句话让他定住了脚:“你真能忍心看咱家地界被鬼子占一辈子?” 话说重了,王云蓬半天没动,终于坐回桌边,声音低得像蚊子:“你知道多难吗?” 马宗英没接话,只是盯着他看,那眼神里有股不容拒绝的硬气。 王云蓬喝了一口酒,算是默认了,说动伪军大队长魏洪展的过程,才真叫胆战心惊。 魏洪展是个又贪财又好色的人,王云蓬明白,想从他手里骗到弹药,得下本钱。 那天晚上,王云蓬请魏洪展吃饭,灌了他几杯酒,边劝边套话:“最近咱们扫荡多,子弹可不够用了,这样下去哪能行?” 魏洪展喝得半醉,觉得王云蓬说得有理,随手签了个条子,准他领一批弹药。 王云蓬心里打鼓,可脸上却笑得跟花似的。 领子弹那天,王云蓬穿着伪军的皮靴,走得脚下生风。 他趁混乱截了300发,把子弹藏在军营外,一个秘密的土坑里,又埋上一层干草掩盖。 回到家,他浑身湿透,头一次觉得,伪军的制服压得这么重,可心里也有点轻松,任务总算完成了一半。 接下来的事更险,怎么把子弹送到八路军手里?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关头,马宗英坐在锅灶前,把蒸笼翻过来,把子弹一颗颗码在底层,盖上一层厚厚的棉布,再铺上热气腾腾的包子。 车推到城门口,守门的伪军果然拦下了她,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盯着蒸笼问:“带的什么?” 马宗英笑呵呵地掀开盖布:“包子,不信你尝尝!”说着还递了两个过去。 那伪军接过包子,一边咬一边嘀咕:“你这包子不错,就是馅少了点。” 马宗英接着顺嘴开了个玩笑:“这年头,粮食都紧,谁能吃得上肉包子”,一句话逗得哄堂大笑,守门的挥挥手让她过去了。 马宗英的背后全是汗,手却稳得跟钉子似的,继续推车往前走。 出了城,她一路疾走,脚底生风,直奔八路军接应地点。 天擦黑的时候,总算把子弹交到了对接人手里,那一刻,她才长出一口气,可身子却一软,靠着车直喘。 八路军有了这些弹药,没几天就在伏击战中用上了。 埋伏在山间的战士,靠着这批子弹,打得鬼子狼狈逃窜,这一仗赢得干脆,但谁也没想到,这胜利的一半,是从蒸笼底下来的。 王云蓬没回伪军大队,他知道魏洪展迟早会发现子弹少了,而他不打算再过伪军的日子。 投身抗战,是他从小的愿望,只是走错了路,兜兜转转又回来,换了条更危险的活法。 他成了八路军隐蔽战线的一员,再也没让人抓到破绽。 马宗英仍在铺子里蒸包子,但地下交通站的秘密,却藏得更深了。 她嘴里从没多提那300发子弹的事,可每次蒸笼里的水汽升腾起来,她总有片刻失神,锅灶旁,她握紧的拳头松开了,热气氤氲着,蒸包子的农妇,又成了支撑这片土地的幕后英雄。 战争的残酷压迫着所有人,可每个小人物,都能撑起一点微光,马宗英和王云蓬,用自己的方式,将这微光汇成了希望的火焰。 参考资料: 朱成山.《抗战时期的地下工作与交通站》. 人民出版社, 2010年. 冯国柱.《抗战隐秘战线的故事》.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年.

0 阅读:1766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53

用户14xxx53

5
2025-04-12 09:31

无名英雄致敬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