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失踪一个月的孙家栋出现在家门口,妻子魏素萍一手叉腰一手拦住他:“一个

品古观今呀 2025-04-12 10:28:23

1970年,失踪一个月的孙家栋出现在家门口,妻子魏素萍一手叉腰一手拦住他:“一个月不回家,外面有女人了吧。”孙家栋无奈:“我出差了,别胡说。”魏素萍坚定:“还敢狡辩,全国都听到她的声音。” 1970年4月初的一天,北京胡同的春雨淅淅沥沥。魏素萍站在院子里,望着大门方向,数着日子已经有整整一个月没见到丈夫孙家栋了。 那日丈夫只是说出差,一月之中连一封家书也没收到,仿佛人间蒸发。北京的春日,白天已有暖意,可每当夜幕降临,少了丈夫的家里还是冷清清的。 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孙家栋在航空工业部上班,具体做什么却也说不上来。就连魏素萍自己也不清楚丈夫到底在忙些什么,问起工作,他总是三言两语带过。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北京城的气氛似乎都在悄然改变。各个单位突然开始组织职工集中居住,家属院和办公区都增加了巡逻的保卫人员。 就在这种神秘的氛围中,4月24日这天,北京的大街小巷突然响起了《东方红》的乐曲。这熟悉的旋律不是从广播里传来,而是从天空中飘落。 街坊邻里都走出家门,仰头望天。魏素萍也跟着大家一起走上街头,手里还举着一面小红旗。这是单位发的,说是要庆祝一件大事。 天空中传来的《东方红》越来越清晰,大家都说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标志。魏素萍跟着人群欢呼,内心却思绪万千。 正在这时,消失了一个月的孙家栋出现在家门口。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魏素萍看到丈夫的第一眼,心中的思念和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她一手叉腰,一手拦在门口:"一个月不回家,外面有女人了吧。" 孙家栋闻言一愣,随即露出无奈的笑容:"我出差了,别胡说。"可魏素萍却不依不饶,指着天空坚定地说:"还敢狡辩,全国人民都听到她的声音了。" 院子里的梨花开得正盛,飘落的花瓣在春雨中打着旋。孙家栋站在花雨中,看着自己的妻子,一时哭笑不得。 那天傍晚,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新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不断地播放着《东方红》乐曲,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魏素萍一边听着广播,一边瞟着丈夫。此刻她还不知道,这个被她误会的"天上的声音",正是自己丈夫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工作的成果。 1967年冬天,魏素萍怀孕了,可孙家栋却比平时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来,回来就抱着图纸坐在书桌前,经常工作到后半夜。 那年12月的一个夜晚,魏素萍临产了。院子里的邻居帮忙叫了救护车,可等到第二天女儿呱呱坠地,孙家栋的身影还是没有出现在医院里。 生产后的头几天,魏素萍躺在病床上,看着其他产妇的丈夫端着热汤、捧着鲜花前来探望,可自己的床前却空空如也。 1970年代初,孙家栋的工作更加繁忙。有时一周要去三四个城市,坐飞机成了家常便饭。可魏素萍从不抱怨,只是在他回家时,把准备好的热水和热饭端上桌。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魏素萍渐渐发现,自己的丈夫似乎总是在重要时刻缺席。可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方式支持丈夫。 1985年的秋天,对魏素萍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那天晚上,她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画面中,丈夫孙家栋正站在指挥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新闻播音员用庄重的声音宣布: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这一刻,魏素萍终于明白了丈夫这些年来的工作内容。那些深夜的电话,那些突然的出差,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原来都是为了这个。 电视画面上,孙家栋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站在发射指挥中心。他的鬓角已经有了些许白发,但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坚定。 从这天开始,魏素萍开始留意所有关于航天的新闻。她从报纸上读到,丈夫参与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那些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 她这才知道,1970年那个"误会"的《东方红》乐曲,竟是丈夫和同事们付出无数心血的结晶。那个被她怀疑是"小三"的声音,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2004年,已经7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总设计师。这个消息登上了报纸的头版,魏素萍仔细地剪下来,贴在了相册里。 2006年底,魏素萍因病住院。即使在这个时候,孙家栋也不得不经常奔波于医院和发射场之间。当他不在的时候,魏素萍就让女儿把报纸上关于航天的新闻念给她听。 2007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为繁忙的一年之一。北斗导航卫星接连发射,嫦娥一号即将升空。这一年,将近80岁的孙家栋十次进入发射场,飞行了20多个城市。 每当电视新闻里播出发射成功的消息,魏素萍总会轻声说:"这样的一辈子,值得。"她终于明白,丈夫这一生不只是属于家庭,更是属于国家的航天事业。  

0 阅读:5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