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在毛主席的灵堂外,别的委员都进去了,只有许世友进不去,卫兵拦住许世友说:“首长,这里有规定,进去不能带枪。”许世友问:“谁规定的?” 1976年9月9日,这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悲痛的日子。当消息传到广州,许世友元帅正在处理军区事务。作为一位与毛主席有着深厚交情的将领,许世友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决定前往北京参加守灵活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许世友深知这次北上守灵绝非寻常之举。 临行前,许世友召集了军区的几位老战友,向他们交代了一些工作安排。这不仅是一次送别,更是一次庄重的使命。许世友一如既往地将手枪别在腰间,这把枪见证了他戎马一生的征程,也是毛主席对他特殊信任的象征。 然而,在广州机场,第一次波折就出现了。当许世友与韦国清准备登机时,飞机迟迟不起飞。经过反复询问,机长才战战兢兢地表示中央有特殊规定,这让许世友十分不满。在韦国清的支持下,机长最终同意起飞。一路上,许世友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接收着北京的最新消息,政治局其他成员也陆续赶往北京。 当许世友抵达人民大会堂时,眼前的景象令人肃然起敬。守灵的人们神情哀痛,秩序井然。然而,就在许世友准备进入灵堂时,发生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门口的卫兵看到许世友腰间的配枪,按照规定出言阻拦:"首长,这里有规定,进去不能带枪。" 许世友停下脚步,沉声问道:"谁规定的?"卫兵回答说这是政治局的规定。作为政治局委员的许世友当即表示自己并不知情,随后径直走向灵堂。虽然现场有多名卫兵,但面对许世友的坚定态度,没有人敢上前阻拦。 事实上,许世友确实是个特例。早在多年前,毛主席就曾经明确表示,许世友来见他可以带枪,这份特殊的信任一直延续到最后。在所有前来守灵的人中,许世友成为了唯一一个佩枪入内的。 这段插曲很快传开,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许世友这种看似不合规矩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一位老将对最高统帅的特殊情感。 在中国现代史上,能够获得毛主席特许带枪觐见的高级将领屈指可数,许世友和王震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两位。这份信任不是轻易获得的,而是建立在多年的革命情谊之上。 毛主席生前就多次表示,许世友带枪来见他无需阻拦,这种特殊的信任一直延续到最后时刻。对许世友来说,这把枪不仅是一件防身的武器,更是一种特殊信任的象征,是军人忠诚的另一种体现。 抵达北京后,许世友立即与叶剑英、王震、韩先楚等老战友进行了会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些军方将领对局势有着共同的判断。他们都认为形势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时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一些人的政治野心已经显露,军队高层必须严阵以待,防止出现不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世友等人达成共识,认为携带武器是必要的防范措施。 在守灵期间,许世友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作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局委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密切关注着场内外的一举一动,也在暗中观察着其他政治局委员的举动。虽然守灵过程平静有序,但暗流涌动的政治较量从未停止。许世友与其他军方将领保持着频繁的沟通,共同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北京,表面上一片哀悼的气氛,但各方势力的博弈正在加剧。许世友作为军方重要将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的复杂性。他认为现在不是恋战的时候,一旦完成守灵和追悼任务,就应当立即返回广州,确保军区安全。 追悼会结束后,许世友果断离开北京,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岗位。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0点赞】
天地一沙鸥0502
许世友不是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