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志就要破上命救!”1941年,一位重伤的八路军来到一家院子里,屋里走出一位

蜀山史道 2025-04-12 12:12:37

“是同志就要破上命救!”1941年,一位重伤的八路军来到一家院子里,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看着倒在地的八路军,当即决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救他。

郭伍士是山西大同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郭伍士毅然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山东纵队的一名侦察参谋。

他的口音虽然与山东方言大相径庭,但他的赤诚之心却与沂蒙山区的百姓紧紧相连。

与此同时,在山东沂水县桃棵子村,有一位名叫祖秀莲的农村妇女。

她原名祖玉兰,1891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她却以自己的善良和勇气,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1941年深秋,日寇发动了"铁壁合围扫荡"行动,意图一举歼灭活跃在鲁中地区的八路军,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郭伍士不幸身受重伤。

他拖着血淋淋的身子,跌跌撞撞地逃到了桃棵子村,就在他即将绝望之际,命运之神为他安排了一次奇妙的相遇。

祖秀莲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郭伍士,面对这个浑身是血的陌生人,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他扶进家中。

"是同志就要破上命救!"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沂蒙母亲的大义,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悉心照料重伤的郭伍士。

她用温盐水清洗伤口,用草药敷治伤处,甚至不惜将家中仅存的一点面粉做成面糊糊喂给郭伍士。

在桃棵子村东山坳,至今仍留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弹孔,村民们都知道,这是当年日军射击郭伍士时留下的,这个无声的弹痕,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也见证了祖秀莲与郭伍士之间的母子情缘。

祖秀莲的善举并非易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不得不省吃俭用,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郭伍士。

战争结束后,郭伍士一直惦记着救命恩人,然而,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要找到一个只知道姓张的大娘谈何容易?但郭伍士并没有放弃。他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卖酒寻母"。

郭伍士找人做了一副小挑子,一头挂上烧酒、一头挂上一盆狗肉,就在沂蒙山里转悠,他一边沟沟坎坎地叫卖,一边逢人就打听一个叫张大娘的人,这种执着的寻找,持续了整整八年。

在这漫长的寻找过程中,郭伍士经历了无数次失望和挫折,有时他会遇到同名的张大娘,但都不是他要找的那个人,每一次失望都让他心如刀绞,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那个在生死关头救了他的沂蒙母亲,早已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56年的一天,郭伍士再次来到桃棵子村,当他看到那道熟悉的石头垒砌的荒堑,看到沟里流着的水,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他的腹部伤疤开始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他:就是这里,就是这个地方!

在村民的帮助下,郭伍士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祖秀莲,此时的祖秀莲已经鬓染白霜,但那张慈祥的面容依旧如当年一般温暖。

看到祖秀莲的那一刻,这个七尺男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哽咽着喊道:"娘啊......"

祖秀莲仔细查看郭伍士的伤痕:后脑勺上的枪眼虽然愈合了,但留下了一个铜钱大小的疤痕;嘴里的假牙泛着蓝色,像是被钢笔水染过;腹部的伤疤深深凹陷。

每一处伤痕都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也见证了这对"母子"之间跨越生死的深厚情谊。

为了报恩尽孝,郭伍士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家搬到桃棵子村,陪伴在祖秀莲身边。

1958年深秋,他推着装满家当的独轮车,带着妻儿来到桃棵子村定居,从此,在这个全是张姓人家的山村里,多了一户郭姓人家。

郭伍士对祖秀莲的孝顺,感动了整个村子,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享受老红军待遇,每月能领到25元伤残补助。

但他将大部分补助都用在了照顾祖秀莲上,每当领到补助,他总是先买些点心给"娘"送去,上级供应给他的花生油,他也舍不得自家用,全都送给了祖秀莲家。

郭伍士常说:"这些补助,不是我的,应该是咱娘的,"这份知恩图报的心意,不仅感动了祖秀莲,也感动了全村人,在郭伍士的影响下,桃棵子村的乡亲们也都把祖秀莲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