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艺谋筹拍《活着》,邀请葛优饰演“富贵”,葛优不想演,张艺谋说:“投资方有钱,片酬你说了算!” 葛优笑着说:那给我70万,谁料张艺谋很痛快地回道:“好,没问题!” 后来葛优知道男主角的片酬原本是300万,差点没气晕过去。
这样一来,自认倒霉的葛优还是如期出演了《活着》。就连《活着》的作者余华都没有想到这部小成本的电影竟然会引起空前反响,甚至会让张艺谋、余华和葛优取得三赢的局面。
张艺谋和葛优认识很多年。在葛优成为著名演员的时候,张艺谋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导演。他迫切希望拍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直至看到余华的作品《活着》,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灵感来了。
其实,当时的张艺谋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可能比较欣赏这个年轻人,余华直接开出了25,000元的版权费,在那个年代,这算是一笔巨款。
在当时,人均工资不过几十块钱到百余元,虽说余华每个月的稿费高达400块钱,但这笔版权转让费还是让他颇为满意。
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在拍摄之际,张艺谋直接定了自己的女朋友巩俐来出演女主角,那么,在挑选男主角的时候,他开始犯了愁。那个时候,他将这部片定为文艺片,这样一来,张艺谋认识的不少男演员都纷纷拒演文艺片。
如此一来,张艺谋有一天晚上突然想到了葛优,虽然葛优是著名的喜剧演员,但若是让他从这部片子开始改变戏路,也是未尝不可的。
不过,在张艺谋三顾茅庐的时候,葛优却不想出演这个角色。他认为这个人物设定和自己一贯的舞台定位有出入。不料,葛优的母亲劝说儿子:“那可是张艺谋的电影啊,你去拍拍说不定还有别的收获”。
就这样,葛优带着母亲的期望来到了张艺谋的剧组。在当时,他也知道张艺谋比较小气,甚至还是圈里出了名的小气鬼。这样一来,他狮子大开口,直接喊出了70万元的片酬,但没想到的是,张艺谋和投资方竟然爽快答应。
按理说,大多数文艺片的主演片酬并不高,可能还会远远低于70万这个数字,但因为张艺谋十分擅长游说,以至于制片方直接给葛优报出了300万的片酬预期。
不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葛优虽然觉得这一次自己很亏,却也没多想,而是开开心心地进组拍摄了。他本就是一个乐天派,从不会在钱财上面格外计较。
在这部戏拍完之后,连余华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成名,不仅稿费蹭蹭往上涨,就连名气都一度超过了好友莫言。此外,葛优也凭借这部剧获得了走上戛纳红毯的机会,他被提名最佳男演员,更是成为了他父亲葛存壮的骄傲。
和电视剧版的《活着》不同的是,葛优天生的幽默细胞反而让主人公富贵前半生的荒唐凸显的淋漓尽致,在家道中落之后,享了半辈子福的福贵也开始尝到苦难的滋味。与其说这是一部文艺片,倒不如说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苦难片。虽然充满苦难的色彩,但这部电影还是激励大家勇敢活下去并勇于和命运做抗争。
其实,葛优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和福贵有责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喂过猪,不过,在晚年的时候,他也一举拿了国际影帝,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
虽说葛优躺走红网络,这一波意外走红却让葛优在一气之下将相关企业告上法庭,还获得了700多万的赔偿。好在这并不妨碍大家喜欢葛大爷。
和草根出生的王宝强不同的是,葛优本就是星二代,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想像父亲那样做一名演员,因为家就在电影厂附近,他时常会去客串一些小角色。
然而,父母却希望他可以插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葛优不得不下乡成为一名知青,他开始养猪,甚至还颇有心得。在那个时候,葛优发疯似地想逃离这里。直至几年之后,葛优才成为文工团的一名龙套演员。
眼见好友和发小陈佩斯已经凭借小品《吃面条》而火遍大江南北,葛优也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好在30岁的时候,他拍摄了《山的女儿》。在这之后,这个大器晚成的演员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除了和张艺谋交情匪浅之外,葛优也和冯小刚合作过多部影视剧,甚至还和京城四少之一的王朔称兄道弟,在日常生活之中,他常常是随性洒脱的样子,压根不会追名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