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通知美方,苏联将向中国投放原子弹,毛主席听后,

青史如烟啊 2025-04-12 14:17:18

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通知美方,苏联将向中国投放原子弹,毛主席听后,在中南海泳池中游起了泳。 1969年,胡志明的去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政府决定派周恩来前往越南吊唁。 同一时间,苏联也决定派遣总理柯西金出席葬礼,并在此期间安排与周恩来进行会晤。 然而,由于周恩来日程紧张且有意避免与苏方发生过多接触,柯西金的愿望未能实现。 尽管如此,在途中经过塔什干的苏联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短暂的会谈。 虽然两国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但双方依然以友好的姿态进行交流。 柯西金在会谈中强调,苏联绝不希望因领土问题而与中国发生冲突。 周恩来则表示,理论的争论不应影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包括重派大使、恢复政务电话联系。 尽管如此,苏联国内仍有一部分势力坚持对华强硬政策,特别是在珍宝岛冲突之后,部分人士主张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提出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策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为中国提供了不少支持。 赫鲁晓夫继任后,推翻了斯大林的遗产,并在苏共的20大上对斯大林及其思想进行了全盘否定。 中国领导层对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表示不满。 赫鲁晓夫的政策逐步展现出对中国的霸权主义,尤其是在1950年代末,他提出在中国境内建立联合军事基地的要求。 表面上,这一提议看似合作,但实际上是干涉中国的主权。 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尽管勃列日涅夫上台,但中苏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缓解。 11960年代末期,中苏边界争端矛盾发展到了武力冲突的边缘。 3月,苏联军队对中国的珍宝岛发动了军事侵略,双方发生了多次激烈的交火。 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伤亡的代价,但很快组织反击,并成功地迫使苏联军队撤回。 随后的几个月里,勃列日涅夫政府决定调动大规模军队部署在中国边境,动用超过百万人的兵力,并声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苏联军事高层提出的核打击计划,甚至公开宣称可以用百万吨级的核弹头摧毁中国的主要城市。 面对苏联的威胁,中国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城市,迅速进行了防备措施。 机场跑道被封锁; 同时,民众也被告知做好战斗准备。 尤其是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政府做出了动员全国的决策。 然而,苏联虽然口出威胁,但始终未敢付诸实际行动。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苏联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也深知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后,可能面临美国的介入。 苏联采取了外交手段,开始寻求美国的态度。 1969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秘密会见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向美国透露了苏联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消息,并请求美国在可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基辛格的回应表明,美国虽然与中国关系紧张,但并不希望苏联采取过激行为。 苏联的核打击计划最终通过美国媒体曝光,令世界震惊。 美国政府没有直接表态支持中国。 《华盛顿明星报》的头条报道了苏联的这一军事计划,详细列举了苏联可能攻击的中国城市。 报道中提到,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中心,甚至中国的军事实验基地如罗布泊和酒泉都在苏联的打击目标之列。 尽管苏联在军事上占据上风,但这一计划却遭遇了来自全球舆论的强烈反对。 苏联可能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也未能预料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介入。 与此同时,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并不畏惧核武器的威胁,并且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 中国加速了防御工事的建设,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地下设施建设。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关键档案和机密资料也被迅速转移到西南地区。 毛泽东还提出了在可能的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术,向苏联本土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和游击战经验。 对于苏联而言,无法想象中国能够成功跨越边境,进入苏联领土。 1970年10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收到消息,得知美国可能会对苏联的130多个城市实施核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终于放弃了军事行动的计划。 20日,中苏两国在北京举行了边境谈判。 此次谈判的地点选择在北京,而非苏联,这表明中国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0 阅读:62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