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剧作创作者还是得加强学习……
功彦说影剧综
2025-04-12 15:54:46
这两天刷到了我爱的《山花烂漫时》的超强售后,看到宋佳,费振翔还有制片人李行一起重返华坪看望张桂梅老师,真的好感动,听到张老师夸她们是“属于百姓的作家,百姓的演员,百姓的导演”,宋佳说她好感动好想哭,我也跟着眼圈有点红了,能让张老师说出这种评价,确实全剧上上下下,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制片,都做到了有信念,有信仰,学习理解到位。
然后就顺势想到了我前段时间看完的那部《特赦1959》,当时看了《战犯》,后来有朋友在评论区安利了我《决战之后》,都很喜欢。然后我其实就转去看《特赦1959》了。
说真的,那剧不差,甚至要说一句,我感觉编剧的水平很高,比如剧里多次出现过以所长王英光为代表的我方工作人员和那些昔日国民党高级军官价值观的碰撞,都不是我方工作人员硬生生给一些喊口号似的答案,而是明显感觉到,是在引导剧里的战犯去学习,去悟,也顺便引导我们这些观众去思考。这一点我很喜欢。
还有男女主的感情戏,其实我觉得从文本角度来说写得不俗气,但是导演可能不太会拍感情戏?推得挺生硬的。
但我还是没写笔记夸它,因为剧里一个细节,让我觉得实在不舒服,甚至有点想骂它。而且这个细节非常看得出来不是编剧写的,就是导演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学习不到位出的大纰漏。
这段剧情其实很短,就是过年时候功德林吃饺子搞联欢,战犯们表演节目,工作人员也表演了节目,还请来了专业的演员——所长王英光的干妹妹张小花唱京韵大鼓。
我们的工作人员和战犯们平起平坐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凸显了我方对他们的平等对待的政策。
问题就是从开席起,张小花和其他人都在热热闹闹地吃饺子看节目,炊事班的小伙子们由于可能要继续煮饺子/看着灶台等工作需要,趴在厨房窗口上往外看节目。唯独有三位文艺工作者,应该是配合京韵大鼓演出的,从晚会起就坐到了台边,无所事事,一直在等。
我认为这不是正常的候场,这也不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人平等、大家翻身做主人的时代特征,而且张小花上桌了,同行的其他演员反而一直候场?剧里一直含着讲平等讲人权,但这个设定非常奇怪,借用吴镇宇前两天在《无限超越班》里说得话,就是“阶级观念很重”。拍这场戏全场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吗?
回归标题讨论的,我认为这种细节上的不到位,就是还没学习到位的恶果。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这种细节上的纰漏根本避免不了。
我永远会被细节打动,可我也永远会因为细节扣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