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原著:10万美元撕开了聂娟娟的不堪!原来,这才是她不辞而别的真相。
聂娟娟不辞而别,她给沈卓然留下了一封信: ......我本想说,愿陪你看余生灿烂,不惧死亡,我是自私的,我只能跟你分享那些得意欢喜的事情和心情,病痛衰老,我自己留着品尝就够了。我不愿意你看见我消瘦下去的容颜,只想你能记得我尚且健康的模样。不辞而别很抱歉,我和儿子去国外了,以信代酒,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此别过...... 从护工口中得知因为自己的病情给沈家带来了麻烦,聂娟娟不辞而别,带着满腹的感恩与遗憾,从沈卓然的生命里匆匆而过,留下一片芬芳。 她离开后,沈卓然伤感不已,彭玉兰将花了她580元的连衣裙放进了衣柜,就连平时最咋呼的孙宝琴的眼里也噙了泪水。 沈卓然风雨彩虹合唱团所唱的《茉莉花》,和最后一句昆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聂娟娟就是那朵茉莉花,“人间值得”就是聂娟娟的一生。 因为生病,聂娟娟不辞而别,却给所有人留下了不食人间烟火,有如“仙姑”的美好模样,但在原著小说里,聂娟娟并非如此完美,她的不辞而别,也并非只是因为生病。 与电视剧一样的是,小说里的聂娟娟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人,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 她是大学里的“三好学生”,市里的“五好青年”,省里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科技大学毕业成绩,没有一个“良”,全是“优等”,深谙物理学、电子学、遗传学、天文学、材料力学等学术,可她的一生太苦。 1、毕业分配工作,因时运不济,受哥哥牵连,她被分配到了新疆教书,教非所学,辛苦奋斗了20年才被调了回来,教自己喜爱的课程,她的课,轰动全校、全市、全省。 2、她在国外开会时,她才40几岁的老公因车祸去世,她一个人拉扯着孩子长大,后来儿子移居国外,就把她扔下了,5年的时间,她儿子没有回来看过她一眼。 3、聂娟娟的饮食习惯令人瞠目结舌。她不吃很多东西,不吃牛肉、不吃鱼、不吃韭菜、不吃胡萝卜、不吃大葱、不是荞面......数不胜数,就算是她吃的东西,也是按照几分之几来吃“每顿饭只吃四分之一两至半两粮食,吃小笼包子只吃三分之二个,吃栗子每次吃三分之一粒”......1.66米的身高,几近绝食的程度。 4、住宿条件差。聂娟娟原本有一套90平米的房子,但她把房子卖掉了,自己一个人住在很偏远,沈卓然要花160元打车费才能到远郊,那里住着很多农民工,而聂娟娟比农民工住得还要差,一间狭小的、寒碜的地下室。 5、聂娟娟因生病失联,沈卓然辗转才在六人间的病房找到一条腿被吊起来的聂娟娟,与电话里滔滔不绝、谈天论地的乐观与善谈截然不同的是,聂娟娟已经变得麻木且迟钝,沈卓然问她什么,她也不回答,沈卓然的心顿时凉了。
截然不同的两个“聂娟娟”,我看到了她生病后的独自咽下苦楚的落寞,和不愿麻烦身边任何人的善意,她以刻意的冷淡告别沈卓然,一个不愿倾吐,只默默承受着苦难的孤苦老人。 家庭、习惯和性格,才是她生重病的真相。 她兴致勃勃地给沈卓然说过她儿子这么一件事: “她儿子打算给她汇10万美元过来,被她严重制止。她说,老沈,你想想,我要10万美元做什么?我一个人,我有10平米的房子就够用了”。 不要10万美元,只要10平米。 都是“10”,可意义根本不一样。 她只要10平米的家,因为对于独居的她而言,空间越大,她的孤独装得也就越多。 我更愿意相信:这10万美元,或许只是她的一个谎言,一个她心底期待儿子还关心她的谎言。 聂娟娟最后的不辞而别,藏着她心底最深的隐痛。 作为一个有儿子又身患重病的高知,她如何丢得下体面和尊严,让一个萍水相逢的沈家来负担她的余生,这不过是又一次将她的伤口血淋淋地展示出来,她所愿的,只让别人沐浴在她最闪耀最美的光环里,伤口只留给自己,舔舐、吞下,就好了。 小说里,她给沈卓然的最后一封信只有八个字: “谢谢你对不起再见”。 “谢谢你”,是对沈卓然最后给她的孤独和昏暗带去了一丝温暖与光明的感谢,“对不起”是对自己不辞而别,负了沈卓然一片好心的歉意,“再见”,是自己身患绝症后与沈卓然告别的再也不见。 细品这八个字。 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