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马鸿逵送给张学良八匹好马,其中一匹是菊花青色,四尺多高,7岁口。马

历史海大富 2025-04-14 01:35:22

1936年秋,马鸿逵送给张学良八匹好马,其中一匹是菊花青色,四尺多高,7岁口。马鸿達送马时说这匹马很不得了,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还能跑800里,在西北五省独一无二,因此人称“盖西北”。 1936年秋天,马鸿逵送给张学良八匹好马,这事听起来挺简单,但细琢磨却不寻常。那时候的西北,军阀割据,局势乱得像一锅粥。张学良是东北军的头儿,手握重兵,马鸿逵则是宁夏的地头蛇,靠着马家军在西北站稳脚跟。这俩人,一个在西安忙着“剿共”,一个在宁夏守着自己的地盘,按说关系不近,咋就突然送起马来了呢?还不是普通的马,其中一匹更是“盖西北”,号称日行800里,西北五省找不出第二匹。这事儿,肯定没表面那么简单。 先说这匹马。菊花青色,四尺多高,7岁口,正值壮年。马鸿逵吹得天花乱坠,说它“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还能跑800里”。啥意思呢?就是早上出发跑一趟,中午喂点料,下午还能再跑,耐力惊人,速度也快得离谱。一天800里,搁现在开车都得几个小时,那时候的西北,路况差得要命,能跑这么远的马,绝对是稀罕货。马鸿逵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号——“盖西北”,意思是西北第一马,没谁能比。这可不是随便吹的,马家军靠骑兵起家,马鸿逵对马的眼光毒得很,这匹马八成真有两下子。 那他为啥要把这么好的马送给张学良呢?1936年的背景得捋一捋。那年,张学良正忙着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在西安围剿红军,但他心里早就不痛快了。东北丢了,他憋着一口气,想联合各方力量抗日报仇。马鸿逵呢,虽然表面上听蒋介石的,但他是典型的墙头草,谁强跟谁混,心里盘算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这时候送马,摆明了有拉关系的意图。当时西北军阀之间关系微妙,马鸿逵送这么个大礼,可能是想试探张学良的态度,顺便给自己留条后路。要是张学良真跟红军或者其他势力搞到一块儿,他也能搭上顺风车。 再者,马鸿逵送马还有个现实的好处。张学良的东北军虽然兵强,但马弱,骑兵一直是短板。东北军的马多是关外那种耐寒的品种,到了西北水土不服,跑不快也跑不远。而马鸿逵手里的马,都是西北本地养出来的,适应地形,耐力强。送八匹好马,尤其是“盖西北”这种顶尖货色,等于给张学良补齐了短板。这既是示好,也是炫耀实力:你看,我马家军多牛,连马都比你强。 张学良咋接这招呢?他不是傻子,肯定知道这马不白拿。史料上没明说他对“盖西北”的反应,但从他当时的处境看,这匹马多半被他收下了。1936年10月,张学良正在跟杨虎城密谋“西安事变”,他需要拉拢各方势力,马鸿逵送来的马正好是个机会。收下马,既能增强部队实力,又不至于马上跟马鸿逵翻脸。至于“盖西北”是不是真被他骑过,那就不好说了。张学良是个少帅,平时坐车多过骑马,这匹烈马八成是交给了手下的骑兵用。 说到“盖西北”的下场,历史没给太多线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群龙无首,后来内讧分裂,部队被打散。这匹马要么跟着东北军四处流散,要么被其他军阀抢走,甚至可能死在了战乱里。西北那地方,打仗多、马少,一匹好马的下场往往不乐观。马鸿逵送马时吹得再响,到了乱世,这匹“盖西北”也没能逃过历史的车轮。 从这事儿看,马鸿逵的心眼儿不少。他送马,既想拉拢张学良,又没真掏心窝子。张学良呢,收马是收了,但心思早不在马上了,他盯着的是更大的局——西安事变。这匹“盖西北”,说白了就是个棋子,被两个大佬拿来玩了一局。马是好马,可惜生不逢时,摊上这么个乱世,能跑800里又咋样?最后还是湮没在了历史里。 再说深点,这匹马其实是那时候西北军阀关系的缩影。表面上你好我好,送礼拉关系,背地里各怀鬼胎,谁也不信谁。马鸿逵送马是小算盘,张学良收马是大格局,但俩人都没跳出时代的局限。1936年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国力衰弱,一匹好马能跑再远,也跑不出这乱局。这事儿听着挺传奇,但剥开看,就是个悲凉的故事。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马鸿逵吹“盖西北”的时候,说它“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这话听着挺玄乎。其实呢,西北的马耐力确实好,但一天800里还是夸张了点。按实际估算,普通战马一天跑个三四百里就顶天了,“盖西北”再厉害,撑死也就五六百里。马鸿逵这么吹,多少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不过那年代,吹牛不上税,大家听听也就过去了。 这匹马的命运,跟张学良后来的遭遇也有点像。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本来是大手笔,结果自己却被软禁几十年。马鸿逵呢,后来投靠国民党,抗战后跑去台湾,日子倒还过得下去。俩人的结局一比,挺唏嘘。“盖西北”要是能说话,估计也得感慨:跟错了主子,跑再快也没用。

0 阅读:0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