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抗日名将郑洞国成为了正部级官员,然而与他相伴20载的夫人陈碧莲却坚持和他

百年战争录 2025-04-14 11:06:08

解放后,抗日名将郑洞国成为了正部级官员,然而与他相伴20载的夫人陈碧莲却坚持和他离了婚。让人意外的是,20年后陈碧莲想破镜重圆,还得到子女们的支持,可郑洞国却坚决不同意,而他不同意的原因竟与感情无关。 陈碧莲和郑洞国相识于1933年。 那天,郑洞国受邀到国民党中执委肖忠贞的家中做客,偶遇了年轻漂亮的陈碧莲。 陈碧莲是肖忠贞妻子的堂妹,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律师陈鸿藻,而她亦因优渥的家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小楷更是清秀。 望着陈碧莲美丽的模样,郑洞国不禁怦然心动。 郑洞国在这之前有过一任比他大8岁的妻子覃腊娥,虽说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但与妻子育有3子,妻子常年在家照顾老幼,使他得以征战沙场,屡立战功。 所以,郑洞国很感激覃腊娥,遗憾的是数年后,覃腊娥突发重疾,离开了人世,妻子的离世对他打击很大,再加上前线战事吃紧,因此一晃几年,郑洞国一直没有考虑解决婚姻问题。 陈碧莲的出现,让郑洞国萌生了娶妻的念头,而陈碧莲也对这位英姿飒爽的军官倍有好感。 最终,两人在肖忠贞的撮合下,结为了夫妇。 郑洞国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天子门生”,在东征西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不仅在国军将领中名声在外,还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心腹之一。 考虑到常年都要在前线作战,郑洞国不舍得娇妻随军,便在上海购置了花园洋房,安顿陈碧莲,并将每月的收入也都交给妻子,以保证她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不过,陈碧莲却不愿在后方享受惬意的生活,她数次不顾危险,辗转前线,慰藉丈夫,这种生死相依的感情,让郑洞国愈发对她疼爱有加。 1939年,日军集结重兵于滇缅边境,准备对云南发起总攻。 在这危急时刻,中美联合准备与日军血战到底,为了表示与云南共存亡的决心,国军将领们纷纷将家眷接到了昆明。 为了支持抗日,陈碧莲与其他军官太太们多次搞慈善募捐,也会参加美军派对,长相秀美,又受过良好教育的陈碧莲在这些派对姐妹花中,不仅得到了最多支持,还被大家称为“怒江之花”。 最让郑洞国感动的是,在他被调到条件艰苦,环境更为险恶的印缅战场指挥作战时,陈碧莲竟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登上了飞越驼峰航线的飞机,不远千里来到他身边。 妻子勇敢的表现,不仅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倍感珍惜和妻子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 1948年,郑洞国受命“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率10多万兵力防守长春。 在这之前,郑洞国已经领教过解放军的战斗力,深知解放军的厉害,因此他一直有放弃长春的打算,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 很快,解放军包围了长春,却围而不攻,随着时间的推移,10多万国军和和城中几十万的市民都受到了饥饿的折磨,只能吃酒糟豆粕充饥,不少人因此浮肿乏力,举步难行。 郑洞国说,那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而远在上海的陈碧莲得知丈夫的处境后,亦是担忧得寝食难安,不断通过书信,了解他的安危,为他祈祷平安。 同年10月,国民党报报道了郑洞国阵亡的消息,陈碧莲看后,顿时如五雷轰顶,哭泣不止,好在半个月后,有人告诉她,郑洞国并非阵亡,而是起义投诚了,陈碧莲这才如释重负。 不久后,陈碧莲获得批准,前往哈尔滨解放区,与正在那里学习的郑洞国得以团聚,在看到妻子后,郑洞国一时激动得泪流不止。 解放后,郑洞国与陈碧莲回到上海,赋闲在家的他终于有时间陪伴在妻子身边了。 然而谁能想到,战争结束了,妻子的内心却发生了变化。 原来,此时郑洞国的收入锐减,导致过惯了阔日子的陈碧莲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让陈碧莲很不高兴,再加上她平时大手大脚,又没有存下积蓄,因此家里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导致她和郑洞国的矛盾也不断升级。 1950年,郑洞国受周总理邀请,前往北京就职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委员。 可让郑洞国没想到的是,陈碧莲却以“北方寒冷,水土不服”为由,死活不愿前往,自此两人开始了分居南北的生活。 让郑洞国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后,陈碧莲还寄来了离婚协议,这让他气得暴跳如雷,但气归气,他还是尊重陈碧莲,同意离婚。 陈碧莲在与郑洞国离婚三个月后,嫁给了上海富商,而郑洞国后来也娶了第三任妻子。 只是陈碧莲的富贵生活并没持续太久,就因富商入狱,财产充公,再次返贫。后来因为经济困难一度还在苏州乡下过活,直到丈夫病逝后,她才重回上海,靠弟弟接济度日。 1972年,郑洞国第三任妻子病逝,陈碧莲得知消息后,到北京探望郑洞国,希望能与他破镜重圆,尽管得到了子女的支持,但郑洞国却以“养不起陈碧莲”为由,拒绝了陈碧莲。 1991年,郑洞国去世。陈碧莲身着黑纱,到北京参加了他的葬礼。 她不无伤感地对郑洞国的孙儿们说,我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就是跟你们的爷爷离婚。

0 阅读:601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