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前去抓捕孔融时,他的儿女正沉浸在下棋的乐趣中,看到父亲被抓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淡定地下着棋。官兵不解,问道:“你们父亲都已被捕,你们怎么还能心平气和地下棋?” 孔融,字仲任,孔子的第20代孙,是东汉末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人物。作为孔子家族的一员,他自幼才情出众,才学过人。他在汉献帝时期仕途顺利,被任命为北海相,历任官职。 孔融是当时“清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坚持儒家道德,维护汉室的传统秩序。在孔融的身上,既有儒家学者的风范,又不乏豪放直言、敢于质疑权威的个性。他的文才和才智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但也让他与当时的权力中心产生了较大的冲突。 从年轻时开始,孔融便以“让梨”的典故成为民众心中的楷模,这一事件至今仍为流传千古。他的“融四岁能让梨”代表了儒家教化的理想,深得百姓喜爱。 无论是家族长辈还是同僚,都称赞他为仁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逐渐参与了政坛,得到了汉献帝的重用,成为当时的政治要员之一。 孔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朝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崛起,逐渐掌握了实权。孔融虽然最初与曹操共事,但在其后,随着曹操专权和日益强大的统治欲望,孔融开始产生了异议。 特别是在曹操屡次采取极端措施,摧毁对手、迫害异己时,孔融的忠诚和对汉室的维护让他与曹操的关系逐渐紧张。 公元208年,孔融因为反对曹操的专权而遭到曹操的忌惮。在一系列公开的言论和暗讽之后,孔融不再是曹操信任的盟友。曹操心中早有杀机,便策马走上了灭绝孔融一家的道路。 在曹操的眼里,孔融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他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坚定的立场,构成了对曹操权力的威胁。于是,曹操决定除掉孔融。 当官兵上门抓捕孔融时,正值孔融家中的一对儿女正在下棋。尽管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命运对他们而言如一阵风暴般席卷而来,但这对儿女却没有受到任何外界事件的影响。 官兵闯入时看到两个孩子神情自若,依旧安然下棋,不禁感到愕然和困惑。面对如此反常的冷静,士兵不禁发问:“你们父亲都死到临头了,你们还有心思下棋?” 这时,孔融的大儿子9岁的小孔某冷静地答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表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的回答,不仅显示出无畏的智慧,也深刻反映了家族命运的悲剧。小孔某虽年幼,但在父亲的教导下,早已超越了许多成年人对生死的恐惧与执念。 孔融的子女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反而坦然地接受了即将到来的结局。他们的反应,彰显出孔家传承中的坚韧和不屈。 在被带到刑场时,孔融的两个儿子面无惧色,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怯懦与痛苦,只有对父亲的敬仰和对命运的顺从。他们安然赴死,仿佛对生死的态度已早已超越了常人。 根据史书记载,孔融的儿女在临终前还曾表示,如果死后能够与父亲再见,他们便毫无遗憾。 孔融的死,震惊了整个东汉末年的文人和士人群体。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才学出众、忠诚于汉室,然而最终却死于曹操手中。 孔融死后,曹操并未因其是孔子后代而有所保留,反而用极为严酷的手段报复这个文人的坚守。孔融全家惨遭灭门,除却孔融本人外,曹操还对其亲属进行了彻底清除。 这一行为震惊了当时的士林,也让许多忠诚于汉室的士人感到深深的忧虑与惋惜。孔融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成为了对后人警示的历史典范。 孔融虽死,但他的思想与言行却不曾消失。在孔融的悲剧背后,折射出汉末文人的命运多舛与历史的无情。 虽然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一颗微小的星辰,但他的坚持与忠诚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也是反映时代风云与人性光辉的镜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孔融的死预示着汉室的覆灭,文人的悲惨命运也开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常态。权力的膨胀使得许多人失去了理智和底线,而政治斗争中的无情与残酷,使得孔融这一类人,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正是孔融及其家族的牺牲,向世人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历史功课:面对权力的腐化与膨胀,个人的命运往往处于微弱而不堪的地位。孔融的冤屈,尽管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但却警示后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人性和道德的力量。
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他的家人,一众女眷,被吴兵押到吴境。一天黄昏,
【8评论】【1点赞】
微妙玄通
汉賊曹操,屠杀成性。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舔他[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