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一位大学教授竟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后来他却当了叛徒! 1949年9月30日,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最重要的议题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毛主席众望所归,以575票高票当选,只有燕京大学的教授张东荪投了一票反对票,虽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但确实有些遗憾。 那么,张东荪为何要投毛主席的反对票? 实际上,毛主席在不久前还当众表扬过张东荪: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秘密入关,和华北野战军联手将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部队,团团包围在平津一带,并切断了他的退路。 中央考虑到,北平是两朝古都,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如果让其毁在战火之中实在是太可惜了,争取和平解决平津问题是上上策;而傅作义见大势已去,也有和解放军谈判的打算。 在挑选谈判代表时,傅作义的同乡好友候少白向他推荐了张东荪。当时张东荪不仅是燕京大学的教授,还是民盟华北总支部的主任委员,与中共的关系较为密切。因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张东荪随即答应了下来,作为傅作义的代表之一,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出城和解放军谈判。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了张东荪等一行人,但也是在这时候,和毛主席有了分歧,这也是他后来会投反对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张东荪反对中央的“一边倒”外交政策,认为中国想要发展一定要依靠美国的帮助,千万不能充当美苏两大国冲突的牺牲品。 但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策略,依靠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是中国最好的出路,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复权衡后的决策,最后也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给予了我们大量的援助,尽管后来两国关系破裂了,但不可否认他们的重要性。 于是,毛主席就批评了张东荪的观点,认为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都存在着严重的“亲美恐苏”病,这也让张东荪一度意志消沉。 当时在计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只有575票,而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有576人,所以就没有全票当选;但毛主席得知后,却不以为然,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一定要选择他毛泽东,所以大家都要尊重事实。 虽然毛主席有了明确的态度,但事后还是被追查了,并很快查到是张东荪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只不过也仅此而已,毕竟张东荪有选择的权利。 虽然张东荪投了一票反对票,但并没有影响最后的结果,只是有一些遗憾,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东荪不久后却做了一件踩踏红线的事情。 张东荪尽管是大学教师,但书生气十足,他始终无法理解中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且恐美思想非常严重。见无法说服毛主席改变中央的外交方针,他企图利用自己的一点个人名望向美国表示,中国并没有和他们对抗的意图,希望将来不要将战火烧到中国。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张东荪认识了自称和美国白宫有联系的王志奇。他给予了厚望,让王志奇无论如何都要将他的话带给美国高层,但实际上,王志奇是一个潜伏特务,张东荪的思想状态,反成了他拉拢的对象。 1950年初,王志奇给张东荪带来了一个消息,称美国正在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张东荪大吃一惊,深感局势果然跟他之前想的一样,于是赶紧让王志奇带话给美国高层,让他们一定不要打中国。 张东荪为了展示自己在政府内的分量,拿出了一份政协委员的名单,将有可能跟他合作的人,都圈了起来交给王志奇。 身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张东荪竟想靠自己一点微薄力量,去打通和美国的关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而且还没有意识到,他这是妥妥的叛国行为,这些资料完全有可能被敌特利用。 不久后,王志奇被公安逮捕,他供出是张东荪向他提供了资料。随后,张东荪也被公安带走,但即便在这个时候,张东荪仍不肯承认错误,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也是想让国家免遭战火! 因张东荪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民盟很快就将他开除了。当时有很多人都建议严惩张东荪,但毛主席考虑到,他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破坏,所以下令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随后,张东荪主动辞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以及政务院文教委员的职务,但仍保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职,只不过北大怎么会让这种人去给学生上课?所以张东荪实际上已经被边缘化了,除了赋闲还是赋闲! 进入特殊时期后,张东荪被逮捕关押在秦城监狱,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于1973年去世。
1936年,“王明”恳请毛主席给他改名字,毛主席笑着说道:你这个名字很好嘛,共产
【6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