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少吃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现在竟有人质疑他的成果,说是杂交水稻太难吃了

墟史往事 2025-04-14 13:43:00

为什么我们很少吃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现在竟有人质疑他的成果,说是杂交水稻太难吃了!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不仅为中国,更是为全世界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也为有这样的农业科学家而感到自豪。但近年来,网络上却有人在质疑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称如果杂交水稻真有那么好,那为什么我们在餐桌上很少看到,肯定是被夸大,或者太难吃才没有普及! 那么,杂交水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袁隆平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首先给出一个结论,袁隆平会受到黑粉的质疑,根本原因还是得怪他自己,因为他让这些人“吃得太饱了”,如果让他们饿肚子,就不会说出这些不着调的话! 在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之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很多百姓都无法吃饱饭,因为底子不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面临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时,就直接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危机,相信很多老一辈的人,都在那段时间里啃过树皮、吃过草根。 在这种困境下,毛主席不得不作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的指示,足可见遇到的情况有多严重。 当时正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做教员的袁隆平,看到老百姓吃不饱饭,有些地方甚至都饿死了人,他非常地痛心,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量的水稻品种,不让子孙后代再为粮食发愁。 袁隆平经过多方研究后,认为可以通过杂交的方式,选出高产的水稻。1960年,袁隆平在学校的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在试验后,他得出了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随后就将这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 在1964年和1965年,袁隆平先后在试验田里找到了7株雄性不育株,直接证明杂交水稻理论的可行性。但袁隆平非常清楚,杂交水稻的研制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没有组织的支持,靠自己单打独斗非常难,于是他就将初步研究成果,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 中央也非常清楚,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于是让袁隆平牵头,在1967年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杂交水稻项目正式上马。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注入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在1973年成功将其培育了出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国家。但袁隆平心系农民,没有将这项技术申请专利,而是送给了中国农民,并献给了世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连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都将粮食看得如此之重,何况我们呢? 杂交水稻最重要的作用是“兜底”,保证在任何极端的情况下,中国人都不会饿肚子,不会重演上世纪六十年代啃树皮吃草根的情况。这次中美贸易战,中国之所以没有被美国击垮,就是因为我们手上有杂交水稻这张王牌,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无论美国怎么制裁,中国人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只要肚子饱了,就有力气面对一切牛鬼蛇神的挑战。 因为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于是乎就开始追求口感,有条件的都习惯性吃纯进口的大米;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更倾向于提高产量,所以口感没有常规水稻那么好,但它在市场上也有优点:性价比高,适合低收入的人群。 我们现在有14亿的人口,并不是所有人舍得每顿都吃品牌大米,所以只能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杂交米,不管口感如何,至少不会饿肚子,这也是袁隆平的初衷,如果兜里有钱,谁不想吃口感更好的大米? 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世界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成千上万的水稻品种,我们经常看到的东北大米、泰国香米,其实都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基因,所以我们餐桌上吃到的,实际上也是杂交水稻的品种。 自杂交水稻问世后,中国人就逐步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但他自己却和饥饿抗争了一辈子,八十多岁依旧穿梭在田间地头,冲在科研的最前线,琢磨如何把粮食产量再提高一些,他曾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那些诋毁袁隆平的黑粉,纯粹是吃饱了撑的!如果不是他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我们怎么能有条件整天想着如何吃好?因为吃好的前提条件是得先吃饱,真到了吃不上饭的时候,黑粉就会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贡献!

0 阅读:80

评论列表

Harry

Harry

3
2025-04-14 16:37

是袁大爷给了我们挑剔米饭口感的权力。

长崎毋浅静

长崎毋浅静

2
2025-04-14 15:35

我理性分析一下,中国有对少个省,饮食习惯,有的吃米饭,有的吃面条,有的吃馒头,这些都是不同粮食生产出来的,所以并不为奇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