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芯片专家张浩前往美国开会,不料刚下飞机,就被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这一关长达9年...... 在国际学术与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天津大学教授张浩赴美期间面临间谍罪指控的事件,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2015年5月16日,张浩应邀赴美国凤凰城参加国际会议,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入境时,却意外被捕,随后被当地法院以涉嫌经济间谍罪起诉。 一同被起诉的,还有包括天津大学另外两名教师在内的5名中国公民,美国司法部网站公布的长达32页的起诉书,罗列了对他们共谋从事经济间谍活动、共谋盗窃商业机密等。 据起诉书内容,张浩和庞慰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专业均为声学技术研究,且由美国国防部资助,毕业后,二人分别就职于美国的公司。 美方指控他们从这两家公司窃取技术资料,该技术不仅用于手机等通信器材改善通话质量,还涉及军事和国防领域。 之后,他们回国成为天津大学教授,利用所谓“盗取的美国技术”成立公司并获取订单。 然而张浩的律师邓洪表示,此案“完全是(双方的)知识产权之争”,张浩的妻子也为其喊冤,称他出身农村,家境平凡,一路走来的成就皆源于自身辛勤努力。 天津大学通过多渠道发声,对美方指控及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侵害学校声誉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保留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校誉的权利,同时全力支持张浩的法律维权行动。 天大师生也多认为这并非间谍罪,只是知识产权问题,是中国教授打破美国技术垄断后美方的“过激反应”。 中国外交部也对此事做出回应,对有关事态严重关切,强调会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这一事件,并非美国首次以间谍罪名起诉中国公民,2014年就曾对5名中国军人提出类似刑事控罪,被指对美国企业发动网络攻击和从事经济间谍活动。 有分析认为,此次对张浩等人的指控,是美国对中国加大压力的又一迹象。 美方此次“钓鱼执法”行为备受争议,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梁淑英指出,这种行为有“诱骗”意味。 尽管是按照美国法律程序逮捕,但逮捕中国公民后必须通知中国使领馆,使领馆人员有权探视并提供帮助。 由于中美没有引渡条约,另外5名在中国的涉案人员,只要不去与美国有引渡条约的第三国,美国便难以对其实施抓捕。 2020年张浩被美国以窃取商业机密罪、经济间谍罪,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赔偿330万人民币。 最终在2024年7月达成和解,美国撤销指控并宣判无罪,但他的回国之路仍历经波折,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张浩成功回国。 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国际交流中复杂的政治与法律博弈,美国以间谍罪起诉中国教授,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是真的为了维护商业机密,还是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 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学者敲响警钟,在国际交流中,既要积极合作,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国家和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公民争取公平公正的对待。 参考资料:抖音百科 张浩 澎湃新闻 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美面临间谍罪指控,校方吁校友捐款请律师
美国懵圈了!美国想卖给我们,我们都不要了!4月15日,俄媒援引彭博社消息称,由于
【26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