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中将刘镇湘被我军活捉做了俘虏,然而他非常顽固,不光拒绝改造还带头闹事,那么他的结局如何呢? 1948年11月,国共双方拉开淮海战役大幕,战斗打响不久,解放军就把国民党第七兵团包围在了碾庄一带,随着我军一一击破,第七兵团被歼灭大半,已然没有招架之力。 眼看大势将去,心有不甘的国民党第64军军长刘镇湘竟身着挂满勋章的将军礼服,向我军扑来,想要同归于尽,不过还是被我军活捉,成了俘虏,不久便被关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在功德林里,刘镇湘见到了很多老熟从,比如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黄埔系将领。 这些人在功德林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比如杜聿明、王耀武等在受共产党的教化后,成为了积极的改造分子,当然也有顽固分子,比如黄维就坚持表示“一臣不事二主”,所以他为了躲避改造,一直在研究永动机。 比起黄维,刘镇湘的行径就更加恶劣,他不仅拒绝改造,还经常带头闹事。 有一次,刘镇湘在劳动完后,在小煤山(堆煤炭的地方)休息,突然一阵欢笑声传来,他定睛一看,不远处有3个日本战俘正在打网球,想到日本战俘不仅不需要劳动,还能看报纸、打网球,享受特殊待遇,他就心生不满。 刘镇湘可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早在抗战时期,他在战场上与日军多次交战,且立下过不少功劳。 作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他的军事学习并非在课堂上完成,而是作为骨干,跟着叶挺将军的独立团在北伐战场上获得了作战经验。 那时候,叶挺就发现,刘镇湘虽然打法不灵活,但他冲锋陷阵,很有不怕死的劲头,所以就升任他为特务连连长。 然而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受伤的刘镇湘由于跟部队走散,一路颠沛流离,又要躲避国民党的追击,几经波折才逃回家乡。 后来,粤军军阀陈济棠听闻刘镇湘勇猛善战,又将他招至麾下做了一名团长。 1936年,陈济棠反蒋失败后,刘镇湘做出了一个重要抉择,那就是投靠蒋介石,于是他以黄埔学生的身份,带着毕业时颁发的中正剑,去拜访校长蒋介石,并得到了重用,这也让刘镇湘把蒋介石视为伯乐,从此对他忠心耿耿。 原来,蒋介石这人颇有些迷信,他认为刘镇湘的名字好,能帮他镇守一方,所以在抗战爆发后,他就把刘镇湘调到湖南战场,图的就是他能守住湖南。 在这之后,刘镇湘先后转战广东和广西,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比如1942年,刘镇湘率部队换防至清远,结果才抵达几天,防御工事尚在修筑中,就遭到了日军的强攻。 久经沙场的刘镇湘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边继续修筑工事,一边沉着指挥,给予了日军重创,这场战役在当时轰动一时,他更是成为了名声在外的抗日英雄。 遥想当年的辉煌,刘镇湘就恨不得马上“再抗日”一把,好解心头恨。 突然,网球滚到了刘镇湘的脚下,于是他弯腰捡了起来。一个叫上村的日本战俘跑过来向他讨要网球,结果他随手一扬,把网球扔到了小煤山上。 上村十分生气,立刻扬起球拍就往刘镇湘身上招呼,没想到刘镇湘反手就抓住了他的手腕,并将他狠狠摔到了小煤山上。 另两名日本战俘看情况不妙,冲过来也加入到了战斗中。 毕竟刘镇湘也是50岁的人了,所以他很快就吃了好几拳。 听到动静的郑庭笈见状,立刻回宿舍搬救兵,带着大家拿着锄头、挥着棍子就参与了打斗,由于人多势众,落了下风的日本战俘被打得鼻青脸肿,身上还挂了彩,后来还是工作人员制止,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事情发生后,刘镇湘为了不让其他人受罚,他一个人承担了责任,不过他一点也不后悔,还得意地说,没想到在功德林里还抗了一回日。 刘镇湘顶瞧不起那些改造积极的战犯。 当时,功德林里正掀起一股学习高潮,于是积极改造的战犯们就自发在墙上挂了一张白床单,在上面办起了墙报,用来展示大家的学习体会和文学创作等。 能进功德林的可都是国军高级将领,大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有才华的人不少,所以墙报内容包含了绘画、书法和文学作品等,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很精彩。 尤其一幅画更是吸引了大家的围观,那画上是一匹枣红马,马上坐着的解放军战士正高举红旗,画得不仅逼真还很好看。 就在大家称赞不已时,刘镇湘故意在马屁股上重重拍了几下,他的行径果然引起了办墙报的几名战俘的不满。 文强和邱行湘最先质问他是什么意思?廖耀湘和宋希濂也说他这是侮辱人,郭一予和徐远举也你一言我一语声讨他,他也不示弱地反骂这些人毫无骨气,就会拍马屁。 就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杜聿明对刘镇湘训斥道,怕不怕是小事,对不对是大事,你今天这事就是不对!大家积极搞墙报是好事,你为什么说是拍马屁? 在国军将领中,杜聿明是刘镇湘的上级,再加上在功德林里,杜聿明又德高望重,大家都服他,所以他开了腔,刘镇湘就不敢再放肆了。 不过,刘镇湘虽然顽固,但在我党的感化下,他最终在思想上还是逐渐有了转变,在关押了27年后,于1975年赶上最后一波特赦,并在广西自治区政协担任秘书处专员。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6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