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的汽车出口达到了641万辆,稳居全球汽车出口国的榜首!前些天,船夫哥在百人会的发言中提到一个小亮点,关于出海这个话题。船夫哥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海,只有三到五年的窗口期,接下来的几分钟咱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窗口期的事。 在国内,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整车制造商,大家基本都对海外技术有了新认识,坚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是那种最强的存在。往消费者这边看,主流消费群体普遍觉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超越全球了。当然,海外的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也察觉到了这一点。2023年上海车展可算是一个分水岭,那次车展的情况就不多说了,总之,参与的海内外车企和供应链公司都看到了中国人自己造车的实力,真是太厉害了。 不过,海外企业的反应确实慢了一拍。2023年,有些到中国的人员意识到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真心牛。等到2023年下半年,管理层统一了思想,觉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真是厉害。到了2024年,海外企业的高层和中层都开始公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牛得不行。这时,他们也开始谈起合作和具体的执行方案了。到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那些跨国公司几乎都开始进驻中国市场。具体的案例就不细说了,基本上电动化和智能化都在加速推进中。 问题就出在这儿。由于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实在太强,很多海外企业用上中国的供应链,照样能造出好车。就拿小米的SU7系列来说,真不错吧。我觉得啊,小米SU7系列能有今天的成绩,确实是得益于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崛起,这个观点没毛病吧。雷军最近在百人会上也提到了这个看法。不过,SU7系列的底盘零部件中,除了在国内被理想和问界搞出来的空气悬架,其他的都是海外传统供应链的产品。这事儿不能全怪小米,毕竟海外的那些供应链确实更加强大。 这就有意思了。海外汽企如果借助中国的供应链造车,情况会怎样呢?就拿极氪001来说,配置起来一定相当不错,放到海外绝对能引起轰动吧?再看看那些被懂车党瞧不起的理想One,拿到国外一样能吸引眼球。你想啊,吉利星越L挂上了雷诺的标志,在韩国的销量可是直接冲上了第一,真是让人惊讶。可见,咱们的技术和配置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如今,压力正逼近中国的出海车企。要是咱们的车企在三五年内,也就是一款车常规开发的时间里,没法搭建好渠道和品牌,那那些海外车企依托中国的供应链,新造的车可就会凭借他们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将中国车企出海的成果压一压。结果一目了然,利润又都回归到海外车企的口袋里。咱们的汽车产业链,就只能苦苦挣那一点供应链的加工费。 这种事儿真是屡见不鲜了。以手机行业为例,小米出海的确很厉害,从销量来看,2024年预计能卖出1.68亿部,紧跟在苹果和三星后边;不过,国内的销量大概只有四千万,海外市场占了75-80%。问题是,虽然销量亮眼,小米的利润却主要来自国内市场,中国区的毛利占比差不多有70%。再看看小米在印度的情况,2022年那年的销量差不多3000万部,算是利润最高的一年,也才挣了3.5亿人民币,换算下来每台手机就挣了10块钱,净利润率大约1%左右。海外的利润头把交椅,还是老牌的苹果和三星。 出海可没那么简单,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经销商渠道和用户习惯可都不一样呢。就连国内那些领先的座舱应用和智驾应用,到了国外也得重新本地化。如果只是卖产品,那事儿还算简单,但要做品牌就难多了。在国内这块统一的市场,企业可以快速成长,但问题是,有不少企业还是依赖国内市场,没在海外方面下太多功夫。 汽车行业最近这两年,出海的有些车企表现得真不怎么样。说白了,就是图个快,出货了事,品牌建设、售后服务、零部件体系啥的都来不及跟上。结果不仅是这些企业在海外的市场受到影响,还连带着中国汽车在外面的信任度也受伤。相比之下,迪子在海外可是认真抓实的,在搞制造体系和经销商体系上处理得很不错,甚至感觉那边的经销商比国内的还会卖。说到船夫哥,他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窗口期,最多三到五年,这就是现实啊。
2024年,中国的汽车出口达到了641万辆,稳居全球汽车出口国的榜首!前些天,船
浩瀚海谈体育啊
2025-04-14 15:24: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