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俄乌”战争,价值5000万美元的苏34战斗轰炸机“折戟沉沙”,35架“炸弹卡车”被击落,其中24架沦为为了“毒刺”单兵导弹、“山毛榉”防空导弹的“盘中餐”。 其实,苏34战轰并非弱者,8吨的载弹量,战术设想中可以携带KH38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可实际上,60%的作战任务中,苏34战轰的机腹下面任然挂载着FAB-500无制导的“铁炸弹”。 苏34战轰被击落的原因很简单,俄军开战3个月后,精确制导武器就库存就见底了,KH38巡航导弹月产量不足50枚,迫使苏34战轰降低到低空1000米处,去投掷“铁炸弹”。24架苏34正是在这个高度成为了“毒刺”和“山毛榉”防空导弹的“猎物”。 更加要命的是,“北约”的E3预警机和“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构成的电磁“天网”,而苏34的机载“雪豹”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只有120公里,未发现威胁,就已经进入到了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 而地球的另一边,1998年出生的歼轰7A“飞豹”,却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南海某个靶场,歼轰7A发射的“鹰击”12反舰导弹,准确命中400公里外的目标, 老“飞豹”用三招让自己更“现代化”了。第一,加装三军高速数据链,与空警500、歼20共享战场实时态势。22年的台海演习中,“飞豹”机群接收卫星定位信号,齐射36枚“鹰击”83K导弹,封锁台湾海峡。第二,将JL-10A雷达探测距离增加到150公里,配合YJ-9G光电吊舱,可以在敌方防空圈外锁定目标。第三,弹药隐身化,视验中的某型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射程突破600公里,专为突破“宙斯盾”系统设计。 老“飞豹”的优势还在于,质量好价格低,每小时飞行成本仅为3万元,却足以应付80%低烈度巡逻任务。现役240架的歼轰7A足以应对东海、南海空中的小“故事”。 另外,俄罗斯的苏34和中国的歼轰7A之间的差距,还体现在武器、航电系统的生产方面,苏34的年产量仅有12架,KH38导弹的核心芯片依赖进口,西方制裁下连红外导引头都产能不足。反观中国民企量产的相控阵雷达组件,让“飞豹”换装AESA雷达成本降低了70%。 如今中、俄之间在电磁战场间的差距更为残酷,俄军的L-175M电子战干扰吊舱,干扰距离80公里。而中国的KZ-900已经达到了150公里,足以掩护“飞豹”机群发起“打了就跑”的袭击。当苏34飞行员还依赖目视投弹时,中国的“飞豹”后舱飞行员,可以通过5G级数据链接收无人机侦察画面。 “未来的战争不需要单打冠军”,美国“兰德”公司指出,中国空军的歼16+歼轰7A+攻击11无人机的组合,成本仅为俄军纯有人机编队的三分之一,却具备更强的体系弹性。也许到了2030年,部分年轻的“飞豹”或改装成为电子战平台,继续发挥余热。“飞豹”的逆袭表明,老平台注入信息化灵魂,依然能震慑强敌。
三年的“俄乌”战争,价值5000万美元的苏34战斗轰炸机“折戟沉沙”,35架“炸
泡泡熊的梦境
2025-04-14 15:26:22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