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主流厂商的「超大杯」机型(抛开一些有口皆碑做得特别差的),在影像实力和能力上更多是「路径和方向」的选择,而非绝对的实力差距。
以最近的三台超大杯举例:
小米15 Ultra,14mm JN5+23mm LYT-900+70mm IMX858+100mm HP9
OPPO Find X8 Ultra,14mm JN5+23mm LYT-900+70mm LYT-700+135mm LYT-600
vivo X200 Ultra,14mm LYT-818+35mm LYT-818+85mm HP9
小米和 OPPO 更偏向传统意义上做超大杯的思路:利用四摄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焦段点位,针对性舍弃用户调研中用得不怎么多的超广角(大家都非常诚实地降到了 JN5 这颗1/2.76 的 CMOS,相比 JN1 的优势是 28nm 功耗更低),而去增强长焦点位。
小米的选择是做出了业界焦段最长的 100mm HP9,同时尽可能保证多焦段的可用性;而 OPPO 则更像是在上一代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中焦由 65mm 升级到 70mm,支持长焦微距、大光圈,超长焦由小光圈的 IMX 858 升级为 大光圈、舰式结构的 LYT-600。
vivo 则是更加创新,在主流厂商中首个搭载了 35mm 主摄,LYT-818,舍弃 23mm 一英寸;在焦段更长的同时还能放下更大底的超广角,与主摄 CMOS 相同的 LYT-818,1/1.28 超大底、支持光学防抖,以及打磨成熟的 HP9 长焦,这套配置很显然就是奔着人文、视频去的,所以你会发现 vivo 做出了全焦段 4K 60fps 10bit Log(还支持官方rec.709 还原LUTS)、全焦段 4K 120fps 电影慢动作、全焦段 4K 延时摄影云台级视频防抖,等等,都是奔着视频去的。
而 OPPO 则在这一代 Find X8 Ultra 上更偏向日常用户:“哈苏”影调在宣发中被降低了,而是更侧重于宣发全新的自有影像品牌 LUMO、全新的人像表现(所以 OPPO 也拥有 70mm 这个焦段上最强的硬件);加入了全新的丹霞原彩镜头,重视人像肤色还原......但一些真正专业级功能,例如压根没给专业视频模式、也没有视频 Log......就很容易看出 OPPO 对 Find X8 Ultra 的定位:卖给大众用户、更侧重不用思考的“随手拍”、机内大量算法但不用手动操作的“拍人像”。
所以这就是 OPPO 所说的,想做一台拍照更好的手机,而不是能打电话的相机。
小米则是继续延续人文影像风格,在长焦硬件最强的情况下做到了相当可用的 Remosaic 算法,实现了相当可用的 200mm、400mm ISZ 焦段表现,也支持了视频内 ISZ 变焦,专业视频模式也一并保留,还有迭代很多次、很有情绪价值、用起来很舒服很成熟的专业影像套装。
我想说的是:主流厂商的影像不会有特别差、远远落后于其他家的。大家都在一个类似的水平线上下、大家的硬件都很强,无非是方向的不同。已经到了超大杯的地步,再去搞一些“赛博斗蛐蛐”的操作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重要的,还是手机屏幕后面的那个人。
是不是真正热爱摄影、是不是真正能玩的来 Ultra、是不是能利用你手中的设备拍出更好的照片、是不是真正把 Ultra 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远比一些数码博主喜欢的“长焦拉 120X 数毛”要重要得多得多。
换句话说,拿起你的手机,不管是不是 Ultra,哪怕只是一台多年前两三百块的 REDMI 12C,真正地去多拍、多试、多练,让手机影像记录生活、记录你的决定性瞬间:这才是 Ultra 存在的意义。
这远比赛博斗蛐蛐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