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林徽因去世7年后,61岁梁思成娶34岁林洙为妻。一天,梁思成早会迟到,领导讽刺:“君王从此不早朝!”众人哄堂大笑,梁思成红着脸坐下来开会。 1962年,距离林徽因病逝已有七年,61岁的梁思成宣布与34岁的林洙结为夫妻,这段跨越年龄与争议的婚姻,从开始便笼罩在公众目光之下。 林洙曾是梁思成的学生,早年因父亲与林徽因的旧交结识梁家,后来在梁思成丧偶后逐渐走入他的生活。 外界对这段关系的揣测从未停歇,有人质疑林洙的动机,有人惋惜梁思成“晚节不保”,而更多的则是将这段婚姻与梁思成、林徽因的“神仙眷侣”之誉对比,指指点点。 婚后的梁思成并未因年龄增长而放缓学术脚步,他照常奔波于建筑学会的会议与古建筑保护项目之间,生活节奏紧凑。 某日清晨,他因整理手稿过于投入而耽误了时间,匆匆赶到单位时,早会已开始半小时。 会议室的门刚推开,原本严肃的气氛突然被打破,一位熟识的同事半开玩笑地抛出一句:“君王从此不早朝!”满座哄堂大笑。 梁思成站在门口怔了一瞬,随即低头快步走向座位,耳根泛红,他没有辩解,只是翻开笔记本,迅速进入会议状态,这场调侃看似轻松,却像一根刺,扎进了两人本就敏感的婚姻关系中。 舆论的发酵远超想象,梁思成的学术成就无人质疑,但他的私人生活却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翻出林洙的过往,她曾是梁思成学生程应铨的妻子,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她主动帮助梁思成整理资料,逐渐从助手变为伴侣。 这些细节被反复咀嚼,衍生出“攀附名利”“心机上位”的猜测。 梁思成的子女更是态度鲜明,长女梁再冰曾因家中撤下林徽因照片而掌掴林洙,次子梁从诫公开称她“太会算计”,就连梁思成的挚友金岳霖也直言:“她图的是你的钱。” 面对汹涌的非议,梁思成始终保持沉默,他照旧凌晨伏案绘图,白日奔波考察,只是身边多了一个默默递茶添衣的身影。 林洙承担起全部家务,照顾梁思成的饮食起居,甚至接手照料林徽因年逾八旬的母亲,每月62元的工资支撑五口之家的开销,她精打细算,在拮据中维持着家庭的体面。 梁思成的工资与积蓄始终由林母保管,林洙不曾过问,有人替她不平,她却淡然回应:“能陪着他,已是福气。” 只因这段婚姻的复杂性远超外人想象,梁思成书房里仍摆着林徽因的旧照,谈起古建筑时仍会脱口而出“徽因当年说……”。林洙的回忆录中,字里行间藏着对林徽因的微妙评价,称她“任性”“滥情”,却又在整理梁思成遗稿时,将林徽因的学术贡献一一标注。 矛盾与挣扎贯穿了她的后半生:既渴望取代林徽因在梁家的地位,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永远活在“才女”的阴影之下。 在生活的重压下,梁思成的身体日渐衰弱,70年代初期,他已无法独立行走,手抖得握不住笔。 林洙成了他的“人形拐杖”,白天搀扶他挪步,夜晚替他按摩浮肿的双腿,特殊年代里,梁家被抄,玻璃窗常被砸碎,林洙带着孩子用报纸糊窗挡风,冒雪去黑市换粮。 在反观林洙寸步不离,甚至在审查人员面前咬牙坚持:“他的事我都担着。”这些片段后来被梁思成写在给友人的信中:“这些年,多亏了林洙。” 1972年梁思成病逝,这句遗言成为林洙唯一的慰藉,44岁的她守寡余生,将所有精力投入整理丈夫的学术遗产。 《梁思成文集》《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著作的出版背后,是她辗转各地档案馆、比对数千张图纸的艰辛,外界质疑她“消费亡夫名声”,她却将稿费悉数捐给古建筑保护基金。 晚年的林洙独居老屋,墙上挂着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合影,柜中锁着梁思成送给她的第一封情书,有人问及往事,她只答:“跟着他,我学会了怎么活。” 这段婚姻的争议持续了半个世纪,有人看到现实算计年轻寡妇攀附学术泰斗,晚年靠遗孀身份谋生,也有人看到相濡以沫,孤寂老者与落魄女子相互取暖。 梁思成是否真爱林洙?答案或许藏在某个清晨,当他因整理林洙帮忙校对的书稿而迟到,面对满堂哄笑却眉眼舒展,那一刻,他不再是背负盛名的建筑大师,只是个被生活绊住脚的普通丈夫。 街坊间的闲话终会随风散,学术著作的扉页永远印着“梁思成”三个字,而北京胡同深处那间堆满图纸的老屋里,泛黄的情书上字迹依旧清晰:“洙,你也在爱着我吗?”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王卫国,《梁思成与林徽因:情感与事业的双重挑战》,《建筑与文化》2017年第4期,第78-80页。)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冰心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冰心在抗战最艰难时,为了睡一张席梦思大床垫,动用军车把它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