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货车司机“跑长报短”疯狂逃费14次终落法网,涉案金额达9.7万元的创新型诈骗案引发社会关注。这起被网友戏称为“高速版瞒天过海”的案件,揭开了货运行业鲜为人知的灰色操作链。
案件主犯王某偶然发现系统漏洞:某次运输途中通行卡意外丢失,收费站竟未核实实际入口,仅凭其口述按最短路径收费。这个发现让王某如获至宝,他立即总结出"三不原则"——不刷卡、不留痕、不重复,并设计出完整作案流程:上高速时故意不取卡,下高速前藏匿正常通行卡,谎称"卡片遗失",再利用工作人员对货车司机"怕麻烦"的心理,编造虚假入口站点。
为扩大"战果",王某拉拢同行李某、张某组成犯罪团伙。他们专门选择跨省长途运输时段作案,利用凌晨3-5点收费站人流稀少的空档,通过"接力式作案"提高成功率。警方调取的监控显示,三人作案时分工明确:一人负责引开工作人员注意力,一人快速修改行车记录仪时间,另一人则从容实施骗术。
更狡猾的是,他们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每次作案间隔至少两周,选择不同收费站,且单次逃费金额控制在5000元以内。这种"蚂蚁搬家"式的作案手法,使得单次行为看似符合"收费争议"范畴,实则构成系统性诈骗。直到某次作案时,收费员发现同一车牌近三月内"丢卡"记录高达5次,且行驶轨迹存在明显矛盾,才最终案发。
经司法审计,该团伙14次作案涉及江苏、安徽、浙江三省8个收费站,平均每次逃费近7000元。法院审理认为,三人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其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任机制实施犯罪,性质恶劣。最终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李某、张某分别获刑1年和6个月,并处相应罚金。
此案暴露出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三大漏洞:人工复核机制形同虚设、省际收费数据未联网、对"丢卡"异常情况缺乏预警。交通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改,包括推行"入口信息强制校验"、建立"异常车辆黑名单库"、试点"北斗定位计费系统"等。专家提醒,随着智慧交通建设推进,任何试图挑战收费系统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