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克松的回忆录里,提到苏联曾有一位外交部长这样对他们说道,“要是你们认为我们难打交道,那等你们遇上周恩来的时候再看吧!” 1973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著作《领导人》中,记录了一段令世人深思的评价。斯大林统治苏联期间,有位以难缠著称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他曾对西方谈判代表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认为我比较难打交道,那等你遇到中国的周恩来再说吧。"这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国际外交舞台上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实际上,周恩来的外交智慧早已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锋芒。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他在近9年的外交部长生涯和26年的总理生涯中,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和智慧为中国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开始,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便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周恩来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在巨大压力下,他不卑不亢,就朝鲜问题发表观点,一度使美国代表团陷入被动。当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周恩来更成为核心人物,最终促成了和平解决方案。会议结束后不久,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便称赞周恩来为"当今世界最能干的外交家"。 周恩来在外交场合应对挑衅的能力令人叹服。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美国记者问:"请问你们中国,为什么要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言外之意带有嘲讽。周恩来不慌不忙回答:"我们叫马路,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一句话让在场的外国记者惊住了。紧接着,另一位记者又问为何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美国人总是抬头挺胸。周恩来幽默回答:"这个很好解释,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自然是挺着胸。" 还有一次,记者看到周恩来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钢笔,讽刺道:"总理阁下,我想问个问题,你们中国人难道造不出钢笔吗?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周恩来不避不让,反而将钢笔拿起来让记者特写,然后笑着说:"这个钢笔确实是美国产的,但这是我们的战利品。这是我一个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利品。"提及朝鲜战争中美国的失败,让挑衅的记者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周恩来的这种"难打交道"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坚守原则、维护国家尊严的智慧表现。正如英国记者曾提出"人口过多导致国家扩张"的论点时,周恩来引用事实数据进行反驳:"英国人口4500万,却长期是日不落帝国;美国人口不及中国三分之一,却在全球设立军事基地;而中国没有一兵一卒驻扎在外国领土上。"以事实说话,以智慧应对,这正是周恩来"难打交道"的真谛。 周恩来的"难打交道"并非是无礼或强硬,而是以独特的外交智慧和风范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随后在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通过联合公报正式向世界宣告。值得骄傲的是,这五项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被写入联合国多个文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也是中国人提出的主张首次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周恩来外交风范的又一次精彩展现。会议开始时气氛和谐,但下午却出现了紧张局面,有代表开始对中国发起语言攻击。次日,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并未立即讲话,而是认真聆听其他代表发言。直到下午,周恩来才走上主席台,仅用18分钟的时间发表了震撼四座的讲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讲话奠定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已故万隆会议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加尼曾直言:"没有周恩来,万隆会议便不可能成功。" 周恩来的外交风范不仅体现在国际会议上,更落实在与各国交往的细节中。他特别重视平等尊重各国,尤其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在访问非洲时,周恩来完全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访问几内亚时,杜尔总统亲自驾车陪同,有人担心安全问题,周恩来却说:"人家总统自己驾驶,自己坐得,我也能坐得。"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时,突然下起大雨,周恩来拒绝工作人员为他撑伞,坚持与观众"共患难"。在加纳访问期间,当地总统恩克鲁玛遭遇刺杀,出于安全考虑,许多人建议取消行程,但周恩来坚持继续访问,并主动到总统住所表达支持。 这种风范也体现在与各国政要的互动中。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发现加拿大外交部长的车辆未到,立刻提供自己的车将其送回住处,让这位美国盟友的外交官感动不已,对中国的印象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描述大相径庭。
在尼克松的回忆录里,提到苏联曾有一位外交部长这样对他们说道,“要是你们认为我们难
熹然说历史
2025-04-15 00:50:49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