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表,既是一篇政治宣言,也是他个人情感与理想的集中体现。对于诸葛亮而言,这份表文具有多重深刻意义: 1. 政治责任与忠诚的宣示 托孤承诺的兑现 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政权和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出师表》中反复提及“先帝遗德”“报先帝而忠陛下”,表明诸葛亮始终以刘备的信任为动力,将北伐视为完成先帝遗愿的使命。 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的精神支柱。《出师表》中的“北定中原”“攘除奸凶”体现了他毕生的政治追求。 2. 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忧虑 对刘禅的规劝与警示 表中反复叮嘱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强调法治(“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体现诸葛亮对刘禅治国能力的担忧。他试图通过表文为后主树立治国原则,确保自己离朝后蜀汉的稳定。 凝聚人心的动员 表中列举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忠臣,既是为刘禅提供辅政班底,也是通过公开表文团结朝野,为北伐争取支持。 3. 个人情感与命运的袒露 知遇之恩的回报 诸葛亮早年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道尽他对刘备的感念。北伐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他个人“鞠躬尽瘁”的终极表达。 悲剧英雄的悲壮感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衰弱(“益州疲弊”),却仍以“庶竭驽钝”之志逆势而行。《后出师表》中“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更凸显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带有强烈的宿命感。 4.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能力的冲突 诸葛亮在表中展现了对蜀汉的完美设想,但现实是人才凋零(“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实为对人才匮乏的掩饰)、国力悬殊。他试图通过北伐打破僵局,却陷入“以攻为守”的困境。 身后名的寄托 《出师表》不仅是给刘禅的奏章,更是写给历史的自我剖白。文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悲怆,暗含他对事业未竟的预感,却仍希望以忠诚之名留诸青史。 《出师表》是诸葛亮政治理想、道德人格与悲剧命运的高度凝结。它既是一份理性的治国方略,也是一封充满情感的家国遗书。后世将其视为“忠臣楷模”的象征(如文天祥《正气歌》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而诸葛亮本人也通过这份表文,将自己与蜀汉的命运永远绑定,成为中国文化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图腾。
曹操第一死士,许褚
【7评论】【1点赞】
大富大贵
没毛病应该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