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侵入性想法(强迫观念)和刻板重复行为(强迫行为)为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临床治疗难度大。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教授团队与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姜建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带来了全新突破,首次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与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ERP)相结合,显著提升强迫症心理治疗的起效速度和疗效。该研究成果4月1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精神卫生》(NatureMentalHealth)。
强迫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低治疗有效率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被形象地称为“精神癌症”。目前,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及心理治疗,以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为代表的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其中,心理治疗因副作用小、效果持久,更受患者青睐。不过,治疗资源紧缺、治疗周期长、起效缓慢以及个体差异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普及率。
上海这一研究团队带来的全新可能。在这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研究团队共招募53名以“污染怕脏”为主要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tDCS真刺激联合ERP组”(26人)和“伪刺激联合ERP组”(27人)。真刺激组在进行ERP心理治疗的同时,接受了定位于内侧前额叶区域的高精度tDCS电刺激;对照组接受了相同流程但无实际电流的“伪刺激”。
研究结果令人瞩目:
疗效显著提升。仅在4次治疗后,真刺激组的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平均下降25.3%,显著优于伪刺激组的18.0%。完成8次治疗后,真刺激组的总有效率高达61.5%,几乎是伪刺激组(29.6%)的两倍。
脑功能变化与疗效相关。脑电分析发现,首次治疗后脑电微状态A(与听觉及感觉运动网络相关)的动态变化与治疗效果高度相关,提示该神经指标或可用于早期疗效预测。
精准化干预潜力。通过基于MRI的个体化电场建模,研究发现尽管刺激集中于前额叶区域,不同患者之间的电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未来根据个体解剖特征优化刺激剂量和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开创性地验证了tDCS与ERP联合应用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心理治疗的可及性和精准性提供了新方向。更重要的是,脑电微状态作为潜在的早期疗效预测指标,也为推动个体化治疗路径的实现奠定了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该联合疗法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适用性,优化干预参数,并推动该治疗模式的临床转化与推广。对广大强迫症患者而言,这一新进展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希望信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博士后高见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贾闻俊副研究员为此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教授和临港实验室脑中心姜健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