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底,朱老总在病床上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就是没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30:05

1976年6月底,朱老总在病床上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就是没有吃饱过”,康克清答“等你病好了,让你吃个够!”朱老总深知这是妻子在安慰自己而已,“克清啊,我怕是等不到这天喽。”简短的对话真的让人心疼! 晚年的朱德身患糖尿病,他的饮食习惯因病情需要而被迫改变,少食多餐成了他的日常。 厨房里,朱德家中的厨师一起忙碌着,将新鲜出炉的馒头切成薄片,随后摆放在暖气上。在干燥的暖气作用下,馒头片逐渐变得干脆,这是朱德随时可以取用的简易零食。当饥饿袭来时,他便会拿起几片干馒头,边走边吃,享受那份久违的简单滋味。 朱德一直有个未曾改变的喜好,那就是对四川泡菜和回锅肉的钟爱。年轻时,他曾在四川的小镇上住过几年,那辣中带着鲜香的味道,成了他味蕾上挥之不去的回忆。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和病痛的困扰,医生对他的饮食开始实施严格的控制。每顿饭几乎都是清淡的保健菜,那些让他回味无穷的辣味佳肴,似乎已经与他无缘。 一天下午,廖承志同志前来探望。他与朱德两人曾在青年时代一起奋斗,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廖承志同样患有慢性疾病,也同样生活在严格的饮食管理之下。当康克清询问廖承志午餐想吃些什么时,廖承志看了看朱德,半真半假地提了个久违的请求:“我想吃回锅肉。” 那天,厨房里的气氛格外热闹。康克清知道这份特殊的菜肴对于两位老人的意义,尽管有些担忧,还是吩咐厨师准备了那盘令人垂涎的回锅肉。为了防止朱德也跟着“开小差”,康克清特意指派朱德外孙刘建这个年轻人来分担这个美味的“责任”。从此以后,“吃肉的”成了刘建一个特别的称号,在每次回家的时候,这个昵称都会带来一阵家人的笑声和热闹。 饭桌上,朱德常常用那种既羡慕又无奈的眼神看着那盘回锅肉,康克清则不时地拉起别的话题,试图让朱德的注意力从那诱人的香气中移开。见状,刘建便会偷偷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肉,悄无声息地送到朱德的碟子里,看着他偷偷地品尝,眼中露出满足的笑容。 朱德的最后几年,尽管被病痛和饮食的限制困扰,他的幽默和乐观并没有减少。临终前,他还对康克清开着玩笑说:“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就是没吃饱过。” 朱德对兰花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20岁时的云南岁月。那时,他作为一名军人,初次遇到了漫山遍野的白色野兰花。正是在那个时期,朱德的兰花情缘开始了。 由于战争的需要,部队常常要迁移阵地,种植花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朱德的解决方式颇具匠心:他会用随身携带的水瓶,收集那些美丽的野兰花,尽管这些花朵无法长期存活,但却足以在漫长行军中给他带来片刻的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德对兰花的种类和生态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甚至能在复杂多变的野外环境中,准确识别不同种类的兰花。 1928年的南昌起义后,朱德随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在那里,他再次遇到了多年未见的野兰花。井冈山的野兰花与云南的种类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令人陶醉的美丽。那次会师后,朱德在备战与筹谋之余,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美丽的兰花。他记下了兰花主要的生长地点,甚至在战事稍稍平静时,亲自上山采集,将一些兰花移植至简易的容器中。 30年后,已经是中南海的常客的朱德,在一次到井冈山地区的视察中,重新走访了那些年的兰花生长地。即使多年过去,那些兰花的位置他仍旧记得清清楚楚。这次,他不仅仅是采集兰花,更是将这些珍贵的野生兰花带回了北京,地安置在中南海的花圃中。 朱德在中南海的花圃里花费了无数的时间。他对兰花的养护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从土壤的湿度到光照的角度,每一细节都不容忽视。中南海内部的工作人员经常能看到朱德在花圃中蹲下身子,细心调整兰花的位置,或是轻轻地修剪枝叶。在这些静谧的时光里,朱德仿佛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到了兰花的世界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德在中南海种植了超过千余种兰花。这些兰花不仅来自国内的四川、广东、贵州、江苏等地,甚至还有从国外引进的珍稀品种。每当春暖花开之时,中南海的温室内便成了一片兰花的海洋,各式兰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 朱德的兰花情怀也逐渐在家族中传承下去。在他的影响下,养花成了家中的一种传统。家人们在节假日或家庭聚会时,经常能听到朱德讲述他的兰花旅行故事,以及那些年轻时在野外遇到的珍稀兰花。

0 阅读:30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