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早年间被称为“贼王八”,以偷鸡摸狗为生的前蜀太祖王建,有小时候当乞丐,长大了当

大陈说书人 2025-04-15 10:49:16

有早年间被称为“贼王八”,以偷鸡摸狗为生的前蜀太祖王建,有小时候当乞丐,长大了当和尚,人生经历和朱元璋差不太多的南唐太祖徐知诰,有力大无穷,但穷的叮当响,所以只能在村里卖力气过活的南吴太祖杨行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割据政权的缔造者,大都出身于中晚唐时期的农民阶级,苦残唐暴政久矣,所以不得不投身乱世,找寻活路。 但在这群人中,闽国太祖王审知却是个例外。 王审知,字信通,唐朝末年生人,祖籍河南固始,两晋时期属琅琊王氏,秦汉之际为名将王翦之后。 王家传到王审知这一代,留下兄弟三人,长兄王潮,二哥王审邽,以及幼弟王审知。 三位兄弟都是狠人,识文断字,胸有韬略,又好习武射箭,简直可以说是儒礼之书无不尽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活脱脱的文武全才。   每个时代都不缺少人才,但并非每个时代都敬重人才。 作为村里的优秀人才,三兄弟缺的不是实力,而是机会。 机会这东西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又似乎数十年一遇,转瞬即逝。 不过好在,三兄弟不用等待机会,因为机会很快就会来到他们的身边。 我们知道,中晚唐虽然也是唐朝的范围,也叫做唐朝,但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唐可不一样。 中晚唐时期的皇帝们大都庸弱无能,要么被宦官欺负,要么被藩镇势力遏制,基本上都是空架子。 皇帝无能,导致政治黑暗,政治黑暗,导致官场腐败,官场一腐败,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一不好过,就开始图谋造反。 大概在中和五年,公元881年左右,安徽寿州,也就是今天的淮南一带,出现了一股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了河南地界儿。 这支起义军的首领呢,叫做王绪。 王绪到了河南,听说河南当地有三位仁兄,十分了不得,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百年难遇的人才,非常适合吸收到义军队伍中,于是王绪立刻派人找到王氏三兄弟,连哄带骗,将他们仨都收入了麾下。 有了王氏兄弟的加盟,王绪的实力更是异军突起,再度发展,很快就被朝廷列为了打击对象。   天下间不堪暴政而反抗唐朝统治的流民很多,但大都是小打小闹,来时如潮水,退后剩残骸,所以朝廷对它们基本上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任之自生自灭。 但王绪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发展壮大,俨然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廷可不想再搞出个“黄巢第二”来,把长安城再端一次。 于是,中央下发了命令,要求蔡州当地的官员组织兵力,即刻围剿王绪带领的乱军。 蔡州的节度使,叫做秦宗权。 且不说秦宗权是不是个忠君爱国,忠于大唐朝廷的人,就算朝廷不给他这条命令,他也老早就想要收拾王绪了。 你个地方流民武装整天在自己眼前耀武扬威,我不收拾你我收拾谁。 于是,秦宗权前脚得了命令,后脚就开始联合各地官军对王绪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 王绪的部队,大概有三万多人,在当时也算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但奈何这哥们天性优柔寡断,又十分多疑,大敌当前,他想的不是赶紧团结士兵,如何备战,反而开始怀疑身边的这些将领们是不是有变节投靠朝廷的可能。 庸人不会被怀疑,让管理者产生怀疑心态的,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人。 所以王绪怀疑来怀疑去,就怀疑到了王氏三兄弟的身上。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潮说其前锋将………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绪后自杀。

王绪自打招募了这三位兄弟之后才发现,王家兄弟的才能和水平,的确是要高出自己不少,自己不能善用,难免成为威胁,养虎为患,既然如此,还不如在临死之前拉他三个五个垫背的。 于是,我们的王绪同志亮出了屠刀,打算除掉王氏兄弟。 寒风如刀割,以大地为案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落雪,将穹苍作烘炉,熔黎民为齑粉。 乱世之际,总有人会这样无辜地死去。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百姓也许是弱势群体,但王氏三兄弟却不是弱者。   他们听说老板王绪要收拾自己,居然先下手为强,伙同一帮士卒,抢先发动了兵变,囚禁了王绪。 被敲了闷棍的王绪受制于人,情急智短,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 王绪一死,王氏兄弟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核心所在,三兄弟中的大哥王潮更是成为了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王潮其人,带兵很有一套,而三弟王审知在军营里是大哥王潮的左膀右臂,更是军队里的灵魂人物。 之所以说王审知是灵魂人物,是因为这位老兄在士卒中的威望,可以说是不一般的高。 他时常和士卒们打成一片,相互亲密无间,个个宛如亲兄弟,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应算是无出其右。 《琅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

史书记载,王审知在军营里,搞情感帮扶很有一套,士兵们不吃饭,他绝对不动汤勺,不拿筷子,士兵们不喝水,他从来不端杯子。 这位年轻的军队统帅(副的)平易近人,又素来关爱士卒,在军中的威望,甚至比他大哥王潮还要高出半头来。 并且,王审知长得不赖,是个十分出落的帅小伙,相貌堂堂,体格强壮,额头宽大,口鼻方正,平日里骑一头白马,时人称呼为“白马三郎”。 事实证明,骑白马的不是王子,就是唐僧,不是赵云,就是好汉。   王氏兄弟带领的这支部队呢,主要在福州附近活动,几年下来,攻克了不少州府城池,势力范围大概拓展到了今天的福建省全境。 拥有一个省的地域,那就已经不能说是小小的农民起义军了。 并且,王氏兄弟早就和朝廷通好,成了唐朝政府官方认证的地方节度使,雄踞一方,声势更是与日俱增。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大哥王潮征战半生,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落幕。 关于王审知的这位大哥,倒不是作者不想讲,而是因为史料上关于他的记载,实在不是很多。 我们只能知道,这位向来不苟言笑的哥哥对两个弟弟既威严又慈爱,威严在于,他对王审邽和王审知十分严格,两位老弟稍微一犯错,动辄就要加以训诫和鞭打。 而慈爱在于,长兄如父,这么多年来,王潮一直承担着照顾和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并且,在王潮临死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打算把手中的权力,留给能力优秀,声望更甚的三弟王审知。 朋友们,权力永远是沉重而自私的,枭雄也罢,帝王也罢,在面对权力分割的时候,永远都是选亲不选贤,但王潮却对这些看得很开。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尚且年幼,想要守住这份基业,非得贤人不可。 而王审知,就是这个贤人。 王潮一死,王审知接过了权力的旗帜,继续发展王氏在福建耕耘下的政权。 五代十国,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军阀割据的乱世。 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各地的军阀们贪心不足蛇吞象,不停的发动战争,不停的搞征讨,不停的搞侵略。 在他们眼里,只有土地。 土地,让他们变得疯狂,而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他们还会丧失人性。   王审知从戎多年,他深知因为军阀混战而导致中原百姓备受蹂躏,极目千里,只有森森白骨,不见袅袅人烟。 像朱温,李克用,王建,杨行密这样的枭雄,在横刀立马之时,一定都发出过类似“大丈夫若不一统天下,岂不空负岁月”的感叹,而当王审知眼见这千里江山,万历锦绣逐渐变成一堆残砖败瓦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生乎。——《忠彭王庙碑》

大丈夫如果不能安定百姓,周济穷困,这一生的时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史书上的闽国,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主要民族基本上是汉族,曾经先后在长乐府(福州)和建州(建瓯)定都,统治区域也基本上一成不变,就是如今整个福建省那么大。 福建,岭南之地,在那个时节,经济其实并不发达,所以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下,闽国多被忽视,更很少被人提起。 朱温狡诈如曹操,李存勖乱世无敌手,石敬瑭惊天献神州,李煜优柔亡国曲..... 一个小小的闽国太祖王审知,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或许是传统意义上对王审知的观点,但在作者看来,却未免有些不公平。 一群狼子野心的破坏者,和一个心存善念,想要济世安民的救世者,是没有办法可比的。 即使王审知没有建立过什么旷世的功勋,没有成就过什么传奇的故事,但我仍然认为,这,就是做人的差距。 从古至今,战绩都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永恒标准,只有善良才是。  

0 阅读:33
大陈说书人

大陈说书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