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鲁迅对原配朱安说:“日本有一种小吃很好吃。”话音未落,朱安忙说:“是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5 14:02:32

1909年,鲁迅对原配朱安说:“日本有一种小吃很好吃。”话音未落,朱安忙说:“是,大先生,我也吃过。”鲁迅皱眉看了几眼朱安,转身走开,从此一生都不和朱安说话。 1906年的盛夏,28岁的鲁迅踏上了回乡完婚的路途。三年前,他远赴日本求学,满怀着改变中国的雄心壮志。然而,母亲的一纸婚书,却将他拉回了故土绍兴,面对一桩他并不情愿的婚事。 鲁迅的新娘朱安,是个传统的中国女子。她比鲁迅大三岁,长相平平,身材矮小,但性格温顺,又擅长女红和烹饪。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女子算得上是不错的结发妻子。鲁迅的母亲对这个儿媳妇也颇为满意,只是鲁迅本人,对朱安却并无好感。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曾通过母亲向朱家提出,希望朱安能先接受教育,放开脚步再议婚事。然而,这一要求在当时保守的农村,是难以想象的。朱家听闻此事,自是大吃一惊,认为鲁迅不近人情。 婚礼当天,鲁迅不得不按照繁琐的绍兴风俗,完成一项项仪式。他不情愿地装上了假辫子,勉强应付着亲朋好友的祝福。面对身旁的新娘,他也是视而不见,脸上难掩阴郁之色。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义无反顾地启程回日本了,留下朱安独守空房。 三年后,鲁迅中断学业回国谋职。朱安终于盼来了丈夫,却发现他依旧与自己隔着千山万水。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大宅,接来母亲和朱安同住,却从不踏进朱安的房间半步。即便是和母亲闲话家常,他也只在外间会客,对朱安避之不及。 鲁迅曾试图与朱安沟通,却发现两人之间,根本无法交流。记得有一次,鲁迅跟朱安提起日本的一种美食,朱安却说自己也吃过。要知道,这种食物在绍兴乃至全中国都不曾出现,朱安又如何吃得到?几次类似的经历后,鲁迅便再不愿与妻子多言。 尽管夫妻关系冷淡,朱安却始终恪尽妇道,一心一意操持家务。她做饭、洗衣、缝补,款待来客,照顾生病的丈夫,为他煮粥、做新衣。即便是鲁迅与许广平的事情,她也并未表现出愤怒和不满。在朱安眼里,只要对丈夫百依百顺,他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 然而现实无情地击碎了朱安的幻想。鲁迅虽然尽到了丈夫的经济责任,每月给朱安零用钱,也帮助朱家亲属工作和生计。但他始终无法给朱安应得的爱情。两人同桌吃饭,也是相顾无言,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高墙。 鲁迅与许广平的同居,彻底击垮了朱安。 尽管鲁迅的第一段婚姻未能带来他期待的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许广平的深情关系逐渐开花结果。 鲁迅与许广平的相识起始于师生关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层关系逐渐演变成为一段深厚的爱情。此时的鲁迅已经47岁,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充满活力、独立思考的女性。1927年,这对伴侣在上海定居,开始了共同生活的新篇章。 尽管二人的关系在当时社会中引发了不少争议和非议,一些保守的论敌甚至公开抨击鲁迅抛弃正室,与女学生发展关系。但这对伴侣坚定地维护着彼此的爱情,面对攻击与误解,他们选择以更加坚定的爱情来回应。 许广平的日常生活被琐事和家务占据,她不仅负责家中的日常打理,还要照顾鲁迅的饮食起居。她精打细算,用极其节俭的方式管理家庭。在鲁迅的文学工作中,许广平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不仅是鲁迅作品的初期读者,还负责校对、资料搜索、以及与出版社的沟通,几乎涵盖了出版过程中的所有环节。 许广平的精心照料让鲁迅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体重增加,整体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鲁迅与许广平虽然生活在一个家里,但各自忙碌,很少有相处的闲暇。只有在许广平完成家务、安顿孩子、送走客人之后,他们才能静下心来,享受难得的相处时光。在这些宝贵的时刻里,鲁迅在书桌旁写作,而许广平则在一旁打毛衣。当他们感到疲惫时,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起喝茶、聊天,享受片刻的放松。 鲁迅并不是一个喜欢外出的人,甚至连公园都很少去。因此,许广平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幸运的是,他们偶尔也会外出逛街、看戏,或是和朋友聚会。其中,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看电影。鲁迅看电影很重视,经常不惜花费,坐汽车到电影院,买最好的座位。 然而,他们也有争吵的时候,尽管不会吵得很凶。大多数情况下,许广平更加迁就鲁迅。鲁迅有时候像个孩子,很任性。有一次晚饭后,因为一点小事,鲁迅生气地离开房间,躺在凉台地上睡觉。许广平以为他在书房里写作,直到三四岁的海婴发现了他。海婴也跟着父亲躺下,许广平看到这幕,只能笑出声来。 鲁迅常常向许广平道歉,说自己脾气不好。而许广平则回答说,因为他是先生,所以才迁就他。对于儿子海婴,鲁迅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需要安静写作,海婴却调皮好动,所以大部分时间是由许广平和家中保姆照顾他。 1934年12月,他送给许广平一本《芥子园画谱三集》,在书的第一页写了一首七言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0 阅读:232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