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BO 小品喜剧打压工业科幻大片的论调,明眼人早能看出是无稽之谈。一方面是喜剧从来都没那么高的本领,可以去摧毁或淘汰别的题材类型;另一方面是工业大片发展的最大阻力,往往不在于外部竞争,多在于自身创造力经常跟不上。
或换个说法,科幻片是所有类型里对创造力要求最高的一类作品,就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高风险项目。
喜剧片可以不思进取,随便堆砌一堆明星,增加一些排泄物笑话,轻松收割个像样甚至出色的商业成绩,因为这种片从商业层面上来看是刚需类产品。
可高预算科幻片是偏向高端货品,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火爆,那就需要比别人高得多的创造力,去一直拿出新的体验,一直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它不仅不能在舒适区原地踏步,反而要通过不断填补市场空白,来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像是好莱坞,其现代大片一路上的发展动力,就源于这种创造力的提升。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和西方电影市场,就是低俗喜剧的天下,是传统的歌舞片、历史宫廷片主导。科幻片后来能突起,并在长时间内占市场主导地位,靠的就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卡梅隆这批后来大家熟知的创作者,跟行业一起不断试着去抬高创造力,去做《星战》、《侏罗纪》、《终结者》这些大家没见过的片子,然后交给市场去检验评定。靠的不是对低俗喜剧的排斥和打压,也不是某种“为了美利坚民族电影工业崛起”一味博取无限同情理解的口号,而是当你自身创造力够高时,市场自然而然会开始青睐高端的科幻大片,而不是继续粘着低俗喜剧。
反过来,当这种创造力开始出现下滑,那市场上的热门片子,自然而然就会从高端的科幻片,转回为刚需类小品喜剧。这几年好莱坞跟北美市场的样貌,恰好就反映了这一点。
经常有影迷和观众问,为什么现在那些耗资2~3亿美元的好莱坞大制作,常常在拍一些喜剧段子,而不是像过去《指环王》、《黑暗骑士》那些正儿八经的严肃剧。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各大制片商现如今处于一个困境中:又想做能覆盖男女老少全龄段观众的大制作,可又没有足够的创造力来维持这类制作。于是眼前自然而然就只剩下一条路摆在眼前——退回来拍喜剧,只不过给它们包了层大片的外衣。
最近大家经常谈论的漫威,就是其中一个面临这种典型困境的制作商。它费了三四年时间去搞“多元宇宙”大棋,可创造力始终跟不上它追求的布局,反响远不及过去“无限传奇”时期,还时不时出现大失利;高压下一旦再被某些戏外争议干扰刺激,最后就只能草草收场,忘了其存在。
反而退一步,把死侍与金刚狼搬出来,整一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喜剧,漫威电影能在市场上轻松横扫赚得盆满钵满。
同样,国内电影产业跟市场,对喜剧也存有刚需,对高端类型片的接受度跟过与作品自身的创造力更紧密相关。只要能填补市场空白,高端产品不会因为刚需类喜剧片的强势而无法热销(《流浪地球2》40亿人民币的成绩,放美国市场也没几部好莱坞大片能达到,却因为没卖过同期《满江红》而一直被它某些支持者说得一文不值,不可谓不是一种奇观)。任何把科幻片的失利和低迷归咎于喜剧火爆的看法和论调,或是把两类电影看作是在零和博弈的观点,不仅不是其口中对华语科幻大片的关注和支持,相反是在掩饰和规避问题所在,是华语科幻电影发展路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