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国民党74军空运南京后,军长施中诚即将调离,俞济时、王耀武向蒋介石推荐余程万、张灵甫中的一人接任。老蒋提笔划掉了余程万的名字,张灵甫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成为继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之后的74军第四任军长。 1935年广昭战役中,作为第1旅旅长的丁德隆面对红军的连续攻击失去信心,准备撤退时,张灵甫坚持己见,成功坚守并最终逼退了红军,一战成名。 随后,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多场重要战役中,张灵甫的部队表现出色。尽管如此,他在升任旅长和师长之后的表现未能复制他作为团长时的辉煌。 1945年,张灵甫作为74军副军长短暂学习于陆军大学,虽然未再兼任师长,但他在湘西会战中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军事贡献。此时期,他的军事职责主要限于师级部队指挥。 在抗战结束之际,国民党军事序列已十分庞大,张灵甫在74军内的地位尚不能与王耀武等高级将领相比。尽管有抗日功绩,但在整体的战绩和声誉上仍居于他人之后。王耀武的推荐使张灵甫得以继续执掌74军,尽管他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并未完全得到验证。在涟水战役中,张灵甫未能有效控制战场要地,导致战事失利。 1947年,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的指挥错误进一步显现。他试图在未建好公路的条件下急进坦埠,导致部队暴露行动计划,而其部下在执行“三光政策”过程中的暴行,更是令他的声誉受损。此外,张灵甫也在内部权力争斗中试图摆脱李天霞的影响,但最终在战略执行上的失误导致了战场上的失败。 中国内战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对峙中,双方的策略和情报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48年的一次战役中,双方展现了极其不同的战术运用和情报利用。这次战役的焦点集中在国民党的整编74师,该师在战役中处于极其关键的地位。 5月10日,粟裕指挥下的华野部队,尽管面临严峻的战场局势,但依然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坚持等待时机。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进驻沂水以南的地带,其阵地孤立,易于被击破。粟裕洞察到这一点,决定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军事行动。 5月11日晚上,华野部队意外获得了国民党第1兵团的完整作战命令,这一重要情报的获得加强了他们的作战计划。这份情报的获得源自一系列复杂的情报传递过程,最终由华野部队的侦察员在前线俘获了国民党通信兵,缴获了其携带的文档。 在作战策略上,粟裕最初考虑的是对国民党的侧翼部队进行打击,然而这样的行动虽可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却不足以形成对国民党中央军的大规模震慑。于是,他调整计划,决定集中全力歼灭整编74师。 5月12日,整编74师在毫无警觉的状态下继续前进,而此时华野部队已经改变了行动方向,开始围绕整编74师进行策略部署。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华野部队通过精确的战术执行,逐渐削弱了整编74师的战斗力。5月13日,华野的部队在前线展开了激烈的山地战斗,通过连续的攻防转换,逐步压缩了整编74师的行动空间。 张灵甫的战术判断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他在发现局势不利后,曾尝试调整策略,但由于先前的情报失误和战略上的盲目自信,他的调整迟缓而效果不佳。尤其在5月14日,当华野部队的包围圈趋于完成时,张灵甫的部队已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这时,他仍未能有效地进行战术调整,导致整编74师在随后的撤退中遭受严重打击。 1949年的孟良崮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激烈冲突,特别是整编74师的覆灭。尽管张灵甫曾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在内战中他选择了站在国民党一方,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面临的困境是极为严峻的。他们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区,虽然这给予了他们初期的防御优势,但随着战斗的持续和物资的枯竭,这一优势逐渐转变为劣势。解放军的炮兵部队的到来,改变了战场的局势。 战事进一步恶化时,张灵甫的领导能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据报道,他在困境中曾试图推卸责任,指责下属的建议导致了不利的战况。这种领导下的不团结,加剧了整编74师的混乱状态。 孟良崮战役的最后阶段,张灵甫所发出的绝命电报。电报中的内容后来被国民党用作塑造其英雄形象的材料,但同样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张灵甫的“绝命”表态可能被过度戏剧化,以符合某种政治叙事。 张灵甫的死亡方式也是争议的焦点。一些报告称他是自杀的,而其他证据则表明他可能在战斗中被杀。 在战后,对张灵甫的评价极具分歧。一方面,他的军事才能和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被一些人所认可;另一方面,他在内战中的角色和行为则被其他人所批评。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