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的支持,陷入绝境的他带着4000多名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投奔约旦。从此开启一段充满血腥与动荡、也伴随着复杂转变的历程,而1994年他捧起诺贝尔和平奖,更是将这种复杂推向高潮。
年轻时,家园被占的伤痛让阿拉法特走上武装斗争之路。他创建“法塔赫”组织,掌控“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心为巴勒斯坦人杀出血路。1967年“六日战争”后,他来到约旦,可巴解组织却把约旦当成袭击以色列的前沿阵地,还搞起劫机、暗杀,甚至把矛头对准约旦王室,让约旦忍无可忍。1970年代初,约旦在美国、以色列间接帮助下,付出惨痛代价将巴解组织驱逐,这便是“黑色九月”事件的导火索。
被赶出约旦后,阿拉法特又进入黎巴嫩。巴解组织故伎重演,把黎巴嫩南部变成自己的地盘,与以色列缠斗,还卷入黎巴嫩内部教派纷争,让黎巴嫩陷入战乱泥潭。1982年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入侵,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甚至与以军联手,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巴解组织遭受重创。
一连串的挫败让阿拉法特开始反思单纯依靠武装斗争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他策略转变,开始更多地转向政治和外交谈判,这才有了1994年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共同捧起诺贝尔和平奖的握手瞬间。
然而,阿拉法特配得上这份和平奖吗?有人认为他晚年放下身段坐上谈判桌,是无数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渴望的体现,勇气可嘉;但也有人忘不了他前半生武装斗争带来的鲜血和动荡,觉得把和平荣誉给他是对历史和受害者的不尊重。
阿拉法特就像一部写满矛盾的历史书,他配不配这份荣誉,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答案,而这个争论,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