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王高从诲:一个人人鄙夷的无赖君王,一个人人称颂的绝代明君 南平,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一个政权,又叫做荆南,其势力范围,在今天的湖北江陵和公安一带。 南平政权的缔造者高季兴,在晚唐时节原本是汴州富户府上的一名家奴。 家奴,就是奴才,下人,打杂的。 他们处在封建社会中的底层,往往和主人家签了卖身契,要一辈子当牛做马。 而这样的人能成为割据一方,建立政权的枭雄,其奋斗过程可以说是尤为不易的。 我们知道,晚唐末期藩镇割据,节度使纷纷自立,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其实在那个时节已经初见雏形,而在这帮枭雄中,因为实力过于强劲而率先走上历史舞台的,有两位仁兄,第一位,是河东李克用,第二位,是河南朱温。 朱温,曾任大唐朝廷的宣武军节度使,其治所恰好就在汴州。
军队驻扎在汴州,就算不打仗,没有军械磨损,但士卒们总是要吃饭的。 而大唐朝廷在经历了武将变节,权臣擅权,宦官作乱,以及农民起义之后,已经失去了一个封建政府的管理权和统辖权,连皇帝都要每天担惊受怕的过日子,就更别提给朝廷发工资了。 军队得不到既定的粮饷,所以只能在各处的州府城池里打劫富户。 而朱温同志在汴州城里打劫富户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在富户家里干活的高季兴。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旧五代史·高季兴传》:梁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梁祖以季兴为牙将...
由于高季兴同志长相奇特,相貌不凡,所以很快被朱温选中,在军中效力,而高季兴抓住机会,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为朱温所赏识,并被朱温封为了荆南节度使,正式成为了割据一方的枭雄人物。 从这个时候起,荆南,也可以说是南平,就算是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不过,虽然高季兴已经在乱世中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地盘,但他所面对的现状,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朱温之奸诈,不亚于曹操。 这位志在天下的枭雄从来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所打下的任何一块土地,但却能轻而易举地把南平交给高季兴打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南平在当时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 《资治通鉴》:...乾符以来,寇乱相继,诸州皆为邻道所据...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
从黄巢起义以来,荆襄大地乱匪横行,民不聊生,城池多被毁坏,当地人口更是急剧下降。 总而言之,高季兴治下的南平,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不过,和同时期割据一方的枭雄们,不停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来进行扩张的行为,高季兴反倒是个喜欢深耕民生的温和派。 他不喜欢打仗,也从来不剥削老百姓,割据南平,当家做主之后,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招抚百姓,很快使得荆襄之地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证明,不要抱怨命运不公,更不要抱怨人生多舛,无论多难的境地,只要肯踏踏实实的努力,总会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高季兴兢兢业业地把南平治理了将近二十多年,一朝故去,传位给了长子高从诲。 高季兴的谥号是楚武信王,而高从诲的谥号,则是文献王。
文献王高从诲即南平王朝的王位时,整个华夏大地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恢弘无比的盛唐变成了摧枯拉朽的残唐,之后被朱温建立的后梁所取代,而后梁昙花一现,又很快在剧烈的皇室内斗中被后唐覆灭。 五代,即为梁唐晋汉周。 而十国,即为前后蜀,南北汉,南吴,南唐,南楚,南平,吴越,闽国。 当然了,像武平,平海军,卢龙刘氏这样朝闻道,夕可死,早登基,晚亡国的割据政权其实多如牛毛,如果都算上的话,其实不止十五个。 不过如果只从学术意义上出发的话,这十五个政权中领土面积最小的,正是高氏的南平。 面积小也就算了,南平所在的湖北江陵以及公安一带,还处在中原腹地,更是中原南北的交通枢纽,上有后唐,下有南楚,左有前后蜀,右有南吴南唐,可以说是虎狼环伺,强敌林立。 并且,由于政体太小,就算创始人高季兴当年也曾经和中原王朝搞过一些摩擦,和当时的其它政权的领导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国小,但也是一方诸侯,我也不好惹,但实际上,南平虽然在十国之中,以国相称,但南平的历代国君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称过帝,政体一直也是处于藩镇级别。
当然了,高氏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不敢当皇帝。 唐时,藩镇割据,朝廷对这种情况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哪个藩镇敢公然称帝,那么朝廷就算再穷,也要砸锅卖铁的收拾你。 而之后的王朝正朔,梁唐晋汉周五代,同样继承了这种管理办法。 十国中的割据政权,只要面子上过得去,肯俯首称臣,定期能派人过来送点钱送钱礼,那咱们大可相安无事,但如果你敢以皇帝自居,想要搞什么平起平坐,那不好意思,不把你收拾废了,我五代政权的脸往哪儿放? 文献王高从诲当然能想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仅不会称帝,反而十分积极地对周边政权曲意逢迎,劝他们应该积极进取,成就帝王大业。 后唐强盛的时候,高从诲三天两头就跑到后唐去拜见,顺带着从后唐皇帝的手里讨点赏赐。 《资治通鉴》:高从诲遣使奉笺于徐知诰,劝即帝位。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高从诲给南吴国主徐知诰写信,夸他英明神武,是男人中的战斗机,应该赶紧登基称帝,徐知诰没挺住高从诲一顿夸,一年后就登基了。 结果听说徐知诰登基为帝,高从诲立刻遣使祝贺,俯首称臣,讨要了一大笔丰厚的赏赐。 之后后唐覆灭,后晋建立,高从诲又赶紧跑到后晋高祖石敬瑭那里聊表忠心,表示我以后就跟你石敬瑭混了,哄得石敬瑭大为开心,高从诲又结结实实的从后晋赚了一大笔封赏。 后晋折腾了没几天,又被北方草原上的契丹所灭,原后晋节度使刘知远引兵自立,势力逐渐壮大,高从诲一看风向有变,又积极劝说刘知远称帝,吹捧刘知远是战斗机中的歼十一,让他速登帝位,成就帝王大业。 话都是那么一套话,钱却不止那么一点钱。 反正一招鲜吃遍天,俯首称臣就完事儿了。 《资治通鉴》:从诲亦遣使诣河东劝进。
刘知远当时虽然没有答应称帝,但高从诲话说得体面,刘知远伸手不打笑脸人,只好奉送厚礼,将高从诲打发走了。 非但是五代政权,十国中的南汉,闽国,后蜀称帝时,高从诲更是从不落下,纷纷遣使称臣,割据政权们对高从诲这种伸手要钱的行为不厌其烦,但问题在于,人家是来祝贺的,是来称臣的,是来承认自己皇位的合理性的,所以就算再烦再讨厌,也得乖乖给钱以表抚恤。 光是俯首称臣也就算了,高从诲还是个十分懂得占道经营的人。
南平处在各个势力交接的地段,十国政权为了明哲保身,要经常向五代政权,如后唐,后晋,后汉这样的正朔遣送钱粮和礼品,十国中的小国们,平时也要相互遣使往来,馈赠兵马钱粮,而它们相互来往,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经过高从诲的南平地面儿。 《新五代史》: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可这帮使者们往往前脚到了南平,后脚身上带的礼品就会被高从诲抢个一干二净。 四处称臣,占道打劫,这样的行为和手法实在不算光明磊落,也算不上是什么雄主。 但就是这样看似不入流的治国方针,却使得南平政权的发展一天强过一天,一天胜过一天。 当其它割据势力还在为了一小块地盘而打得头破血流,导致国力虚耗之时,南平政权已经通过这种要钱和抢钱的方式,人均小康了。 时人常说,乱世称雄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实际上,在纷乱的时代中,治国的方式并不一定只有金戈铁马,因为发展经济,斡旋纵横,同样是一种生存之道。 哪怕,这种方式并不是那么体面,导致时人都笑称高从诲为“高赖子”。 不过,时人的鄙夷有时候往往也缺乏公正,因为文献王高从诲治国的二十年时间里,勤勉,节约,仁善,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之暴行,实在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帝王。 司马光说他“性明达,亲礼贤士”,意思是说高从诲为人贤明,开明,能礼贤下士,善用人才,而清代文学家吴任臣则评价他“为人明敏,多权计”,意思是说高从诲人很聪明,智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