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汪峰走投无路,就给黄绮珊打电话:“黄妈,我这有一首歌适合你,标价6000块钱,一分不能少,”黄绮珊看完歌词后,二话不说就下了单。 1998年的北京,那冬天冷得能冻掉下巴,音乐这行当正倒霉催地跌到谷底。说起来,“山不转水转,没准儿哪天就柳暗花明了”,这话用在汪峰和黄绮珊身上,那叫一个贴切。汪峰那会儿还是个嫩头青,揣着梦想满街溜达,愣是没人搭理;黄绮珊呢,家里事儿一堆,事业上也卡壳了,整个人跟消失了一样。俩人虽然走的路不一样,但都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不知往哪儿迈腿。 有那么一天傍晚,雪花跟不要钱似的往下撒,把城市吵嚷声都给盖住了。黄绮珊自个儿在家闷着,手指头痒痒地按了几下好久没摸的钢琴键,眼珠子直勾勾地盯着窗外发呆。突然,电话响了,她一接,里头传来个爷们儿的声音:“黄姐,我这儿有首歌特适合你,六千大洋,少一分都不行。”那口气,硬气中带着股子牛劲儿。这爷们儿就是汪峰。他写了首叫《等待》的曲子,想推荐给黄绮珊,还非得按价卖不可。 没过几天,黄绮珊收到歌词了,那字儿一个个跟在她心里挠痒痒似的——孤单、盼着、较劲儿还有希望,全写进去了。她一看,眼泪差点儿没下来,当场拍板:“买了!”第二天一早,雪停了,她给汪峰打了个电话,那声音,坚定得很:“我要了!”打这儿起,俩人的运气那是嗖嗖地往上窜,一段传奇故事就这么开演了。 后来啊,《等待》成了金曲,黄绮珊又火了,汪峰也成了音乐界的大腕儿。他们用歌儿告诉了大家,啥叫“等待”,也证明了,就算天再黑,也能找到自己的那束光。
1998年,汪峰走投无路,就给黄绮珊打电话:“黄妈,我这有一首歌适合你,标价60
当代娱乐
2025-04-15 18:45:42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