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纪实收到一条信息:王老师,您好。我是某老师的朋友,她最近有些情况,向您转达一下。如果您方便回电就行,谢谢。啊,某老师,太熟悉了,只是新冠以来没见了,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请陌生女子信息我呀?
我急忙电话过去,听声音对方是位年轻人:王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我算是某老师的学生,算是朋友吧。某老师三个月前发现淋巴癌,化疗后效果还行,可近一周病情急转直下,昨晚医院已报病危,并且上了呼吸机。由于事发突然,某老师没有任何交待已经深度昏迷,我从她手机中得到您的电话,告您一下,如果方便您可看看某老师,她朋友不多又事发突然,所以……
“啊,啊,明白,明白,我明天就过去,我们下午四点(医院允许探视的时间)医院门口见。”我毫无迟疑地说。
到了病房,看到呼吸机下的某教授,已经毫无感觉,而且面目全非,我站在那里,一遍遍地叫某老师、某老师,她只是眼皮动了一下又一下,据电话我的姑娘说,某老师眼皮动说明她听到了,这几天来看望的人中,只有几位她有感;而我已沉浸在往事的一幕幕中——
我与某老师相识于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当时我们时不时地拍专题片或者晚会什么的,经人推荐我见到了某老师:胖胖且不高的身材,圆圆乎乎的脸,给人很温暖和慈祥的感觉。人家介绍说这是某大学的某某教授,我有些惊诧:名字是叠字组成的好嫩的称呼,而她的着装完全是时尚化的,戴着帽子、围着大绿围巾、身着大灰色筒裙,反正一看就与众不同,搞艺术的。我并不喜欢她的本子,大词儿、空词儿特别多,还叠加着用;然而我喜欢她和我交谈或者微信的话,例如就在去年此时她还半开玩笑地问候我:仍安好?仍俊秀?仍才华?仍不羁?仍多情种子处处撒?这样的句式在她的脚本中不见,可我喜欢这类表达,因为真实,有人味儿。
她喜话剧,我也是。我们不同的是,她好像什么剧都看,我则挑着看,我们共同喜欢的是《雷雨》,印象中一起看过两次。有一次看完后兴之所至,我俩竟然相约:此生一定要排《雷雨》!“我演鲁妈,你演周萍……”她兴致盎然地说,我说那要从叫妈开始练,我毫不犹豫地叫了几声妈,她“呵呵”地笑个不停,半推半就地应和着,哈哈……
她还极认真地从我俩都认识的人中选《雷雨》的其他角色,说新冠后找大家聚聚,说说这事儿……。去年此时,她最后给我的信息是问候,最后一次给我的电话是看话剧,我外地讲课只好推掉,从此没了联系。一年来,我依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奔波,只顾风雨兼程,哪里还顾得上身后无数个曾经呀。我知道,我也是在跟命赛跑,然而她,竟在我之前栽倒在命里!
《雷雨》肯定演不成了,我们的快乐也将不再,她温柔的声音和慈善的眼神,都将化成只有我知道的记忆。所有还能快乐、忧伤以及还能想之所想的人们,随心所欲、尽情尽意吧,生命与我们大家都是一瞬而已。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