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地下党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向敌人供出一个无人据点,可等他带着敌人赶到时,却有12名同志在里面开会。 1943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打到最吃紧的时候。日本鬼子占了大半个江山,城市乡村到处是岗哨,地下党搞活动跟玩命似的。那会儿,国民党忙着内斗,共产党这边靠着游击战和群众支持硬扛。地下党不光要传情报、搞破坏,还得躲特务的眼线,一不留神就栽了。敌人手段狠,抓到人就上刑,皮鞭、烙铁、电击,啥都往上招呼,能撑下来的都是铁打的。可人不是机器,总有扛不住的时候,这也怪不得谁。 那年头,武邑县这种小地方也不太平。日军在这儿设了据点,周围村子三天两头被扫荡。地下党只能见缝插针,靠着地道、暗号跟敌人周旋。据点这东西,通常是临时挑的,挑好了用一阵子就得换地方,免得暴露。王家大院就是这么个点,位置偏,平时没人住,地下党偶尔拿来开会、藏东西。按理说,这种地方暴露了也不该有啥大事,可偏偏那天出了岔子。 王培森是武邑本地人,1905年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连鞋都穿不上。13岁那年,他亲眼瞧见日本兵烧村子,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1927年,革命风吹到村里,他听人讲共产主义,觉得这事儿靠谱,就入了党。从送信开始干起,他骑着破自行车跑乡下,摔了爬起来接着跑。后来,他混成了骨干,专门负责情报。1943年,他已经干了好几年,经验老到,敌人影子都没摸着过。 可8月3那天,他运气背到家。去杂货铺交情报时,被特务盯上了。敌人早有埋伏,一下把他摁住,拖到宪兵队。审讯那几天,他没扛住,鞭子抽得皮开肉绽,烙铁烫得肉都焦了,最后还上了老虎凳,腿差点废了。实在顶不住,他说了王家大院的位置,心想那儿平时没人,应该没事。第二天,敌人押着他去查,心想逮不到人也能交差。可到了那儿,12个同志正在开会,这下全炸了锅。 王家大院是个破院子,地道藏得挺深,平时也就存点传单啥的。按王培森的想法,这地方早该空了,谁知道那天偏偏有人用。12个同志开会的事,他事先一点风都没听到。敌人冲进去一看,人都在,立马动手抓。可地道窄,烟熏了一会儿,火堆没人管,王培森瞅准机会跑了。12个人也趁乱散了,最后一个都没落网。这事儿听着邪乎,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可能。那时候通讯差,开会时间临时定,消息传不到他那儿也正常。 敌人这边气得跳脚,本想抓大鱼,结果啥也没捞着。王培森跑出去后,敌人也没辙,只能骂骂咧咧撤了。12个同志逃出去,靠的是运气和地形熟。这事儿没留下啥书面记录,后来组织查了,也没怪他。毕竟他不是故意卖人,跑出去还算有点骨气。 王培森跑了以后,不敢再联系组织,怕连累别人。他东躲西藏,干点零活糊口,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新中国成立后,他回了武邑,想安顿下来。结果村里有人认出他,说他是叛徒,差点把他揍一顿。政府查了查,把当年那12个人找来对证。12个同志说那天多亏烟熏得乱糟糟,才跑出去,王培森跑了也算帮了忙。组织最后没追究,他算捡了条命。 晚年,王培森没啥大事儿,就在村里待着。12个人里,有人偶尔给他送点吃的,算是念旧。他没啥怨言,觉得自己命大,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这事儿在村里传开了,有人感慨,有人摇头,但都没再提“叛徒”那茬。他的名字后来刻在县里的碑上,算是给这段经历画了个句号。
1943年,地下党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向敌人供出一个无人据点,可等他带着敌人赶到时
文山聊武器
2025-04-16 05:24:41
0
阅读:68